返回资讯荟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 ◆ 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强国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0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 更多>>

保持韧劲 善作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60)•钉钉子精神)

今年2月、3月、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召开3次会议,共同议题之一是抓落实。如何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一个重要方法论,那就是坚持钉钉子精神。习近平说,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一些浮夸、浮躁的作风阻碍了工作的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从工作态度层面克服浮躁,确保 更多>>

21世纪的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有一个词正在“走红”——“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它是什么意思呢?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毕竟随手一搜就有嘛:新华社在今年3月13日发表的《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解码》一文,用八个关键词已经讲得挺清楚了。然而,看完这八个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 更多>>

把握好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

“因事而化”就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因时而进”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势而新”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rd 更多>>

巩固G20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地位

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与会。 自2015年底中国接任G20主席国以来,中方全力以赴,在各成员、嘉宾国和国际组织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已分别举办了贸易、能源、就业、农业部长会,分别同工商、青年、妇女、劳动、智库、民间社会等各界代表 更多>>

主动适应并引领宏观经济政策配置新格局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降低宏观税负”列入“降成本”的重点清单,社会各界反响极其热烈。尽管迄今官方并未有进一步的信息释放,人们围绕减税问题的讨论却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高度期盼之势。 “降低宏观税负”的措辞系近年来在中国首次出现,在此之前见诸报端和网络的相关提法至多 更多>>

地球村在G20杭州峰会中已完全呈现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新文明的曙光,这些曙光首先照亮了西方国家,让他们领先一步成为了发达国家。 过去的几百年,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从开拓殖民地作为原料基地和产品市场开始,到为争夺殖民地大打出手,以至引发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结束,成为了工业社会的第一阶段。 二战以后,鉴 更多>>

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经济新常态的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系列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的坚持和 更多>>

新常态:经济发展质的跃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人开始担忧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出现这种不必要的担忧,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也没有搞清楚新常态和现代化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现代化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它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是新发展理念贯 更多>>

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通篇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和新举措,是科学理念和价值理念的完美统一。 发展新理念是问题导向与战略对策的结晶 发展新理念根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立足于 更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

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都需要哲学智慧。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他先后主持中央政治 更多>>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总目标,有三点需要明确:一是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给出现成答案,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二是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