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萱:《来自夏天的信》个人总结

  • 时间: 2019-12-27
  • 作者: 王晓萱
  • 来源: 未知
2018年暑假,我们2016级的学生进行了思政实践课程,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本校学长学姐的例子以及一些校外优秀的实践作品,让我们对思政实践所要具备的能力和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所在的小组选择了拍摄微电影的方式来完成这次作业,我们拍摄的微电影名为《来自夏天的信》,主要讲述了乡村留守儿童楠楠通过“蓝信封通信大使”这个平台,和乐于助人的大学生夏天通过书信往来,来解决自己的心理烦恼,从而实现大学梦想的故事。
我在本次的微电影拍摄过程中担任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在微电影中扮演了片中留守儿童楠楠的老师,二是我和小组的另外一位成员担任了本次微电影的后期剪辑制作的工作。
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几乎全部参与了整个拍摄的全部过程,我认为制作过程中最令我难忘的经历就是拍摄的过程。
拍摄前,我们一起构思了整个微电影的主要概况和情节,在脑子里进行的一切规划都很顺利,但是真正拍摄的时候就状况百出了,我们要重新思考即使仅有几秒画面要怎么拍,甚至要拍好几遍才能通过,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都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出最合适的方案,虽然困难,但很充实。
尤其是在我拍摄的过程中,和我演对手戏的主人公“楠楠”要对着我哭,我们的拍摄经验都很少,并且我们的关系也很熟,所以在拍摄时笑场比较多,但这也在这个炎炎夏日,为我们的拍摄工作增加了很多的乐趣,我们的拍摄也能更加投入,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加深了友谊。
我认为这次拍摄对于我来说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后期制作,要将各个视频编辑剪辑到一起,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尤其是字幕的制作,我认为是整个后期制作过程中最繁琐、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实我们原本都对视频的后期制作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使用不擅长,但经过这次微电影的制作,我们通过上网学习和自我探索,已经掌握了初步做好一个视频后期的技能,这也是我在此次活动中一个很大的收获。
另外,我认为我们这次微电影的主题也选择的很好,“蓝信封通信大使”这个组织是真实存在的,也切实帮助了不少的乡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大学生哥哥姐姐进行书信交流,让他们的心理能更健康的成长。这个微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关注乡村留守儿童这类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这次思政实践课程的作业是我们平时很少接触的形式,我们在完成的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分歧,也学到了之前不了解的技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宝贵财富。
 

版权所有 © 2016 - 2020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