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学科基地
学科管理
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制胜之道的若干结构性因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共党史军史上一个最为危难而又最为辉煌的阶段和节点。中共中央和红军能够转危为安,并胜利到达陕北,其原因十分复杂。但马列主义政党强意识形态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红军官兵的坚定 [详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西学东渐”主要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与学说,特别指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从这一理论意义上可以看出“西学东渐 [详细]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基石”
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我国开始得以建设,并逐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存在,最突出的就是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 [详细]
中国教育报: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5月25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部分省(市)教育(高校)工委、部分高校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详细]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通向真理之路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详细]
共1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页 5/页1 转到第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16年思政课情景剧短片制作培训会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情景剧的拍摄水平,创作出艺术感染性更强的作品,深化教育部思政课“择优推广计划”开展,10月13日晚六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情景剧短片制作培训会”在校图书馆国内报告厅举办。 [详细]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名单
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旨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 [详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根据中央关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工作部署,经中宣部、教育部研究,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已经举办6期的基础上,新增加6 [详细]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为加强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详细]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 教社科[2013]4号 [详细]
共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页 5/页1 转到第
国家行政学院在豫设立公仆意识教育基地
10月16日,国家行政学院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和红旗渠干部学院设立公仆意识教育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分别出席仪式并致辞。 [详细]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落户中央民大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近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该中心由中央民大牵头,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开展工作,倾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社 [详细]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和国际传播研究,推进北京11所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发展,汇聚京津冀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资源,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地、理论人才基地和理论高端智库,由北京 [详细]
燕大与北京高校组建协同创新中心
日前,燕山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详细]
华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入选首批省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详细]
共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页 5/页1 转到第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正处于大变革之中的中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与理论支撑。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 [详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有的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把握的学科,应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建立本学科的学术规范。 [详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大有作为,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详细]
学科走向: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应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详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与深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由本体论(或本质论)、本源论(或根源论)、结构论(或关系论)、发展论(或前沿论)构成。本体论、结构论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和系统,使理论更加丰富并具有逻辑性。本源论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根基。要特别重视发展论研究,更好地服从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人们提供 [详细]
共8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2页 5/页1 转到第

评论

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却专注于低头玩手机、低头看课外书、低头睡觉……怎样使大学生回归课堂,让“低头族”抬头,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是信息化时代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强化自身的三种力量,增强教学效果,即牵引力、感染
浏览量( 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既令人鼓舞,又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一定要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阵地意识、问题意识。
浏览量( 0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比“进课堂、进教材”更难的是“进头脑”,进头脑先要“走心”。要学生真心叫好,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改进教学。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表达途径必须多元化、有贴近性,要主动适应青年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
浏览量( 0
2004年1月,中央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至今已逾十年。作为一名80后,这十年间,我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身边80后同行们大多也经历了这样的人生历程。今年春节期间,自己利用朋友聚会、QQ群、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与大家一起讨论马工程
浏览量( 0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起激烈交火。最近的舆论形势就说明了这一点。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高校这个阵地一定要守好。否则,别人的碉堡,就会建在我们的阵地上,这不是危言耸听,香港就是明证。
浏览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