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09-18     来源: 王海锋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海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和国际传播研究,推进北京11所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发展,汇聚京津冀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资源,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地、理论人才基地和理论高端智库,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和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于7月15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与会,并围绕“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与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科部部长王博教授分别讲话,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做主旨发言,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金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芳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启鸿教授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中心”的协同单位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郝立新教授就“协同创新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主持开幕式。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正处在发展的机遇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思想资源的开掘;二是要有问题意识,尤其是要结合中国道路探索中的现实问题,以理论的方式推进现实世界的变革,进而提升理论的品格,丰富理论的内涵;三是要积极走出去,倡导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窗口,为世界历史的变迁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会议期间,于鸿君、王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顾海良教授、副主任丰子义教授分别颁发聘书,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授牌。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