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

时间:2016-10-16
编辑:王煜熙
来源:文/校报 降瑞峰 毕玥 学生记者 吴新宇 李欢 图/图片与视频中心 李璨 袁源

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20周年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了6000余名各类毕业生,成长起来许多学养深厚、影响深远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被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党史人物学会会长欧阳淞,《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顾海良,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邵文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先达,著名作家、1956级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校友苏叔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等致辞,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位师生院友表示热烈祝贺。

中央办公厅副部级干部牛旭光,教育部原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森,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王文生,北京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副巡视员王彦京,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胜三等出席大会。全国百余所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曾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学习过的院友代表、学院离退休教师和全体在职教工,以及新闻界人士参加本次大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荣誉教授和资深教授颁奖。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代表学校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年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一级教授、苏联东欧问题和世界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周新城,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沈云锁,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等出席大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党史系主任杨凤城主持大会。

靳诺书记向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颁奖。她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年栉风沐雨、奋勇前行,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潜心治学、精心研究,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值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向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出杰出贡献的何沁、许征帆、庄福龄、周新城等4位教授授予“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誉教授”称号,向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出重要贡献的陈明显、梁树发、罗正楷、马绍孟、沈云锁等27位老教授授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称号,向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发展与改革奉献年华、努力工作的曹健民、常文景、李和裕、于国红、张丽曼、孔薇等43名离退休教职工授予“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誉教师”称号。

 

吴付来副书记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服务学校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和舆论宣传重镇,发挥理论优势,引领学科发展,重视人才工作,强化队伍建设。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新局面。

 

郝立新院长回顾了20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向全国各行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学院打造了一批学历高、专业素质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国际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建设思想库。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会继续向建设国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目标努力迈进。

 

欧阳淞会长代表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表示祝贺。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核心、行动指南。

 

李捷社长代表《求是》杂志社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祝贺,他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与教学、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相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会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重要贡献。

 

顾海良委员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居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先锋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上做出新的成就和探索,将直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希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邵文辉副局长代表中宣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向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示热烈祝贺。他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咨政议政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发挥优势,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找不足、补短板,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徐青森副司长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他赞扬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张文斌副司长代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向马克思主义学院致以祝贺,他表示,作为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新局面。

 

陈先达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既要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又要有理论上的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正确理解制度与治理的关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苏叔阳校友回忆了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求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他在这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唯物史观。他希望师弟师妹们贯彻人民大学的良好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深入内心,变成行动和工作的指南。

 

艾四林院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强大的学科背景、一流的学术成果和卓越的发展前景,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了人大方案,产生了广阔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希望全国兄弟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道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共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辉煌。

 

孙熙国执行院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锋,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具有示范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希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发展实力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造新成就、迈上新台阶、铸就新辉煌。

 

当天下午,大会举办三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与发展”、“人大党史学科60年:发展与变革”、“青年学者视野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96年由原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成立于1986年)合并而成,2003年中共党史系(成立于1956年)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建立了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含6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全部二级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中共党史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党史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学院共有12个博士学位点。

近两年来,全院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58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或重大课题11项,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等若干荣誉称号。

目前,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及学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等重要平台。新世纪以来,学院积极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先后与美、英、法、德、俄、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的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创新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Email:wuxiaofeng@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