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晚19:00,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了“在关键战‘疫’勇担使命,为立德树人擎旗铸魂”线上主题党日,学院党委班子全体成员,《一堂思政课》出镜教师王雪超副教授与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人共同相聚线上。主题党日由“专项计划”党支部书记马超主持。

当晚,与会师生结合观看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的感受热烈讨论,畅所欲言。来自“专项计划”党支部的六名在读博士、硕士生分别做主题发言,他们以观看《一堂思政课》的真情实感出发,从“思政课教师的情怀与担当”“未来思政课教师的笃信与力行”“做践行‘六要’标准的优秀思政课教师”等不同角度畅谈观影对自己的触动,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成长收获,以及对未来做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矢志不渝。
同学们谈到,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生动的展现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独特作用,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整体风貌,催人奋进、引人深思。同学们认为,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项计划”的一员既无比光荣更使命艰巨,要成为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标准勤奋求学、刻苦锤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以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育人事业作为自己坚定的追求,以守正创新和主动作为勇担铸魂育人使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投身学业做起,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做起,在未来用立足思政课讲台的实际行动高擎旗帜、践行信仰、担当有为。
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201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蔺雨
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展示了六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政课教师的风采,彰显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情怀与使命、作为与担当,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我认为,思政课是担负立德树人重任的一门课程。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名有情怀、有担当的思政课教师既要潜心问道,也要关注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201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硕士研究生 于艳
《一堂思政课》电影中的六位思政课老师在“信”与“行”上都给了我深深的启示。我想用几个词汇来表达:感动、感恩、激励。感动,通过影片观看六位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的事迹,感受到他们的情怀与担当。感恩,我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我为能在这个学科学习,能作为“未来思政课教师”而感到幸福。激励,看到影片中的思政课老师们即使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思政课讲台也从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始终孜孜不倦、兢兢业业,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优质课,深入学生,不断深耕,做到极致。有这样优秀的前辈作为榜样,我为自己在未来要从事的思政课教师这个职业感到光荣,让我激情澎湃,充满动力。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王雪纯
《一堂思政课》以影像化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他们让人感动、令人敬佩。温暖的镜头、娓娓道来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怀、有大爱的思政课教师的日常。思政课教师的新风貌、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思政课发展的美好前景。在感叹之余,我对思政课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改观。打破空洞说教的偏见、撕去枯燥乏味的标签,思政课的课堂正在贯彻“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打造“思政金课”。何为思政金课?在影片中,我,作为一名“未来思政课教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一是信仰之课,塑造青年一代坚定的理想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二是实践之课,带领青年人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接地气、长才干,引导青年一代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家国之课,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激励青年一代投身于复兴中华伟大中国梦的事业,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唐敏
《一堂思政课》这部纪录电影让我跟随六位思政课教师的身影,又再一次深刻思考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马克思将实践引入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突出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课题。作为未来思政课教师,我认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是做好学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工程;而深入社会、扎根实践是实现思政课与时俱进、关照现实、跟随学生同步成长的必由之路。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
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博士研究生 任晓霞
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中的老师们为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让我备受感动、倍感鼓舞,老师们十年磨一剑,摸索出的上好思政课的独特方法和经验,也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并对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出了“六点要求”和“八个相统一”。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身份定位,规定“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就是讲好思政课”。那么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如何才能讲好思政课?我想“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我要从现在起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厚实积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努力做一个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的人,为未来成为一名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思政课教师而努力做好准备!

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叶盛杰
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说理”、“讲理”,最根本的就是要学好用好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就是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打牢理论功底,增强理论自信。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是忽视现实的力量,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统一的,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够深刻地去把握、去透视、去反思现实,再去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成功。我们教授学生理论和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继而去改造世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主题党日的交流环节,应邀参会的全国思政课教学标兵、天津市教学名师李朝阳教授和全国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王雪超副教授与支部同学在线上开展“即时面面谈”。李朝阳教授引用《一堂思政课》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案例,指导同学们深刻思考作为未来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为一辈子站好思政课讲台做好充分准备。王雪超副教授则生动鲜活地回忆了自己参演《一堂思政课》的经历和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心路历程。

党日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教授对“专项计划”支部的全体同学深情寄语。杨仁忠院长对同学们以《一堂思政课》观影作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凝练学人情怀和职业理想给予充分肯定,并为疫情防控期间“专项计划”党支部同学在社区一线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点赞。杨仁忠院长传达了学校党委对“专项计划”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待,介绍了学校出台的系列保障扶持政策,鼓励全体“专项计划”研究生,以活跃在全国高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为榜样,勤奋为学、扎实实践,特别是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历练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综合能力素质,朝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目标不懈努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思政课教师。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靖同志为线上主题党日作总结。李靖书记与同学们分享了两次观看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的深刻感受,指出《一堂思政课》正是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全景立体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风貌和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影片本身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李靖书记谈到,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书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行动誓言。当前,正在战疫一线与死神搏斗的医务人员与思政课教师虽属不同职业,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献身事业的“信仰与情怀”却是共通的。李靖书记勉励同学们,学习《一堂思政课》中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就要学习他们对育人事业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执着,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肩负时代青年的情怀与担当;秉承求真唯实、钻研进取的治学精神;投身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扎实实践。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停课不停学”,为广大同学树立良好榜样,将来把生动的中国故事坚强的中国力量带到自己的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