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活动会议

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论坛第一期 | 学科关键词之“意识形态”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4-05-31     来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供稿 | 朱胜雪 陈宇轩 供图 | 周宇杰 潘越

2024年5月19日上午,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复旦大学)承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论坛第一期暨学科关键词之“意识形态”学术工作坊在8号楼马研院205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工作坊。此次学术工作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高国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出席工作坊并致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唐闻笳全程主持了三个阶段的学术研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柏生教授做了会议总结。
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高国希教授在开场主持中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学科同仁参与此次论坛表达了感谢,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办的学科基础理论论坛的立意做了介绍。他指出,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历史,形成了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鲜明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办40周年之际,从学科核心概念与基础议题着手,采取“精准滴灌”式的学术工作坊形式,定期举办专题理论研讨,既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又是参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环节。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冉院长在致辞中对此次学术工作坊的举办表达了支持和鼓励,他介绍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沿革,高度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论坛,认为论坛聚焦学科核心概念梳理、重大议题研讨和前沿学术话题的理论推进,能够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彰显复旦思政“重基础、守原理”的学科特色,同时鼓励参与论坛的师生多交流、多质疑、多提问,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在互相批评中共同进步。
李冉院长进行会议致辞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高国希教授主持工作坊
本次学术工作坊围绕“意识形态”学科关键词,分三个研讨主题进行: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问题、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意识形态在思政学科中的定位与地位,每个主题均由3名学者进行专题发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唐闻笳主持了会议研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报刊编辑部主任唐闻笳主持专题研讨
本次工作坊的第一个研讨主题为“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启东研究员以“意识形态术语革命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革命”为主题作发言,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经历了术语革命,马克思赋予了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批判性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革命最根本的命题是把以往的哲学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哲学的高度上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形成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启东研究员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围绕“意识形态与主体认同”进行探讨,他回顾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涵和阿尔都塞国家视野下的意识形态特性,剖析了意识形态与主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意识形态形成主体认同的整个过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保持层次性和环节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伟兵老师做了题为“意识何以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意识形态具象化研究”的发言,他从认识论、本体论和具体内涵三个层面对意识形态具象化进行了探讨,指出意识形态具象化通过物质的方式和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表现,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应当表现为符合美的表现方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伟兵老师发言
本次工作坊的第二个研讨主题为“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威教授从形态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可以从意识形态的功能、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等三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态,不断丰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形态,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各方面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拓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威教授发言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林南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临的问题为抓手,提出应以文明论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式。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建构其本体性价值,改变效用性价值主导的局面。在话语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向文明叙事转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林南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燕副教授从法治教育的实际案例出发,借鉴欧克肖特政治教育理念,探讨了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她指出,欧克肖特对“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澄清,在理解政治活动的前提下去理解政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代表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现存秩序的维护,更是对本国政治记忆的保存,对未来政治活动的暗示与指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燕副教授发言
本次会议的第三个研讨主题为“意识形态在思政学科中的定位与地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瑞芳教授系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构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成的作用,即意识形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研究对象以及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建构又起着支撑作用,以理论的形式回应并表达社会发展中个体价值的诉求。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瑞芳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方兴副教授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叙事。在他看来,在过去四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意识形态已经深深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演化进程的多个方面,并在本质、功能、内容、实践特质等具体议题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叙事。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方兴副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曹金龙老师梳理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指出尽管“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观点在学界仍存在争议,但这并不足以使研究者放弃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识形态主张,恰恰需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性的基础上,还原意识形态的本真内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金龙老师发言
主题发言结束后,在场师生就意识形态教育与技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与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本次会议的主题。
自由讨论环节现场学生提问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柏生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邱柏生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此次学术工作坊,指出此次研讨会围绕学科关键词“意识形态”,聚焦性强,讨论深入,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在总结中专门强调要重视“意识形态”的概念使用与社会大众的心理距离,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与大众的价值偏好、情感舒适度、心理距离远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更高的主旨,坚持人民立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柏生教授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极为重要的话题,深化对意识形态的讨论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同时,各位专家学者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聚焦学科基础理论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学术共同体的姿态,协同攻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思政学科力量。
此次学科关键词之“意识形态”学术工作坊,是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论坛的第一期。论坛后续将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键概念、重大命题和前沿议题,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定期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孵化优质成果搭建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