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 在战“疫”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时间: 作者: 葛晨光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工作中,南阳理工学院在加强思政课建设,做好思政课教学,切实发挥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外,积极探索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思政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线上教学全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学校高度重视,超前谋划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河南省高校较早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早在2017年学校就根据中央要求开始谋划课程思政,先后制定印发了《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年学校遴选了60门课程进行试点建设,2019年评出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给与每门课程10000元奖励。党委书记邢勇教授还亲自为全校中层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做课程思政专题报告,要求学校各单位和每位教师要提高站位,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做好落实。
 
 
党委书记邢勇为教师做课程思政专题报告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又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求全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等典型案例,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在传授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本次抗疫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
二、二级学院规划指导,扎实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设计。 
学校各二级学院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围绕学科专业特点,提炼各门课程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主题和育人主线,特别是结合把疫情防控,把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知识和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等典型案例有机地融入到各门课程的线上教学中去,彰显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各教研室积极组织和引导教师根据上级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料,以疫情防控典型案例为基础,认真做好疫情防控专题教学设计,积极探索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内容、方式和举措,努力把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知识,抗疫中充分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的制度自信以及抗疫工作中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融入课程,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也注重开展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力求课程思政取得扎实效果。
三、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认真做好课程思政线上教学。
学校各专业教师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学生开展了别具特色的线上教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罗鹏辉副教授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结合牛顿1665-1666年读大学期间为躲避欧洲爆发的大瘟疫到乡下隔离学习期间,认真思考和研究了光的分解、微积分,特别是对苹果落地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其以后在光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提出的众多开创性的理论和定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在家隔离期间,坚持学习,善于思考,勤于专研,争做求真励志的新时代青年。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罗鹏辉副教授在组织线上教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肖连冬教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从回顾2003年的非典SARS,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讲述了人类又一次因为食用野生动物受到了惩罚,告诫同学们要深刻理解假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践行新发展理念,维护生态平衡,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拒绝食用野味等。张仲景国医学院卞华教授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结合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期间,为拯救黎民苍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不仅为医治瘟疫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彰显了医圣的高尚医德医风。文法学院教师王存光博士在《法理学》教学中,针对一些网民散播疫情虚假信息或谣言,一些不良商家哄抬防疫物品物价,少数群众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强行闯卡过关,甚至个别患者隐瞒行程、拒绝隔离治疗等,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引起社会恐慌,危害其自身健康,更是对良好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告诫同学们要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遵纪守法。
这些结合抗疫现实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了价值引领、政治引领、道德引领、文化引领和行为引领,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有情有理、入脑入心的思想教育,有效改变了思政课程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单打独斗的局面,也有效改变了专业课程游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的局面,初步落实了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形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作者: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葛晨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