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时间: 作者: 刘同舫 来源:哲思园
习近平同志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整体把握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这一重大举措蕴含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哲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与发展、变量与常量、危机与契机三对重要关系。
把握稳定与发展之间的互促关系。稳定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翼。“稳定压倒一切”,指向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系统在内外因素干预的情势下仍然需要保持自身原有的发展状态,这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表征在经济社会运行从简单到复杂这一不可逆的演化趋势中,发展是维持局势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动态平衡、相互促进,是党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持续行进的必然逻辑。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本质上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并行不悖。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系统内外稳定因子的共同维系,不断从外部环境吸纳稳定因子,拒斥和克服各种非稳定因素是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的必要条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外部紊乱因素,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开展医疗救助,采取最严厉的防控措施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才能迅速稳定社会局势,帮助人民群众心无挂碍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是疫情防控的有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是一场丝毫不能松懈的“持久战”,充足的物资供应是打好打赢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系统如果长期停摆,必然无法稳定补给人们日常生活和疫情防控中的各种必需物资。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疫情防控不能松,脱贫攻坚不能等。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正在拓展的关键阶段,中央前瞻谋划、科学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有序恢复生产秩序,持续释放经济社会系统的内部稳定因子,这将为我们决胜疫情防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
把握变量与常量之间的统一关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长时态视角考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历程,明晰疫情防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变量”,而经济社会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常量”。所谓“变量”,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强烈冲击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在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局势已经出现明显缓解,并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结束。所谓“常量”,即我们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开展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布局的基本目标。为配合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的工作部署,预防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大批企事业单位在疫情发生初期停工停产,经济社会发展的“常量”适时地让位于疫情防控这一突发“变量”。一旦疫情的“变量”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局势日渐稳定,工作重心应当渐进地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长远目标上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明晰防控动态的“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常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急于求成,在疫情防控未见成效之前就急于复产复工;也不能一味将工作重心放在疫情防控上而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否弃将疫情防控这一短期工作混同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的“一把抓”。在明确定位“变量”与“常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后,必须探寻实现二者对立统一的现实条件,依靠智慧和勇气解好“两手齐抓、两手都要硬”的难题,在两难中实现两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将“抓当前”与“谋长远”统一起来。“抓当前”就是要立足当下,毫不松懈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始终保持疫情防控的高压态势,推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为生产生活秩序的有序恢复创造必要条件。“谋长远”就是要放眼未来,首先,要视当前“变量”为“常量”,紧密追踪疫情防控工作的变化状况,根据疫情的变动情况及时转变工作重心,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其次,要紧密围绕“常量”展开全面工作,通过提前谋划、科学部署,追赶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推进“变量”在消融于“常量”的过程中,使疫情防控工作在拐点到来之际稳定渐次让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处理好疫情防控这个“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常量”之间的关系,在做好当前工作与实现长期目标之间找准平衡点,才能奋力争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胜利。
把握危机与契机之间的转化关系。经济社会是一个具有复合动力系统和复杂运行机制的动态循环系统。政策的调节变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特别是伴随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攀升,这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次典型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挑战,暴露了我们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明显存在一些短板。根据“木桶效应”,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与有序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机制、治理能力等“短板”能不能及时补齐。只有补齐了短板,我们今后在面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才能从容不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化险为夷”。从唯物辩证法出发,疫情防控并非仅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克服的“危机”,而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大考”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法治建设和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同时也是实现治理革新的良好契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在总结危机规律基础上开掘治理潜能,发掘疫情危机的制度性检视和防范力量;要善于从应对疫情“危机”的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等。只有构建起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为抵御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必要的“缓冲带”和“保护带”;通过制度优势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从而不断将正在出现或尚未出现的社会“危机”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契机”,朝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