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实际行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疫一线 救死扶伤
脱下防护服,他们是回归课堂的人民教师;穿上防护服,他们是不畏艰险的战“疫”卫士在抗疫一线,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秉持拳拳之心,妙手回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白衣战士。
第一临床学院妇产科程艳香教授带领团队收治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的孕产妇,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誓言。

程艳香教授团队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宫外孕手术
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查云飞教授带领团队全员上阵,其领导科室在全国全省率先部署人工智能影像评价系统,科学分析,不漏一人。

查云飞教授及放射科医技护团体坚守在抗疫一线
第一临床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李艳教授作为科室带头人亲自指挥,确定方案,全天在线,超负荷工作,完成了每日1300例的新冠肺炎检测量。

李艳教授带领检验科奋战在抗疫一线
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科余追教授率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六位勇士,进驻金银滩医院,开展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并治愈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例重症患者。

余追教授带队7名勇士支援金银潭医院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ICU科室主任彭志勇教授,在SARS、禽流感之后,第三次走上抗疫一线,带领中南医院ICU团队每天连续工作超12小时,为珞珈学子诠释了医者担当,师者风范。

彭志勇教授与他的重症医学团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后,第二临床学院泌尿外科王行环教授任雷神山医院院长;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章军建教授担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负责人;第二临床学院外科学李志强教授不顾感染风险,在中南医院与武汉第七医院之前协调运作。他们殚精竭虑,不舍昼夜,堪称抗疫中的英勇将士。

中南医院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张元珍教授除了组织协调全院职工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外,还带领妇产科医务人员一起整理了《新型冠状肺炎来袭,准妈妈应该怎么做》,答疑解惑,助力准妈妈平安度过特殊时期。

张元珍教授慰问准妈妈
同心抗疫 科研先锋
为了助力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两院院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教授牵头成立遥感骨干力量联合工作组,利用卫星影像见证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进程,并提供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估。

2019年12月2日高分二号影像 雷神山医院建设前情况

2020年2月4日吉林一号影像 雷神山医院建设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教授团队连续奋战4个昼夜,完成了病毒基因组全序测定并上报,为我国在疫情早期快速锁定病原体做出了贡献。随后,团队又开展了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研究,对定点医院ICU、方舱医院、社区等众多场所进行气溶胶病毒载量监测。



生科院师生奋战在实验室
为提升病毒检测准确率,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余锂镭教授等组成联合团队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为常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增加了保险系数,为疫情监测提供实时的、可进行诠释的流行病学信息。

研究团队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利用NTS进行检测
计算机学院杜博教授与人民医院放射科查云飞主任的团队协作,利用AI技术,精准提取重点病灶区域和纹理特征,检出病变平均只需1.33秒,提升了新冠肺炎的诊断能力,帮助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新冠肺炎智能分析平台(红色图示为病灶提取结果)
药学院丁虹教授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公益群咨询问药,以及“一对一”电话指导等方式,为患者开展用药咨询、就医指导等服务,帮助了众多患者。

丁虹教授个人公众号推文
电子信息学院江昊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对疫情中重要事件的复杂网络传播模型等专题进行了舆情治理和大数据研究,辅助宣传部门采取措施,引导民众及时获取准确的疫情防控相关资讯。

与关键词“钟南山”相关的传播网络
网络“达人”,教学不停
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们科研教学不放松,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云端平台,变身网络“达人”在线授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学院夏军教授围绕疫情期间如何在家做好科研,为同学们提出了“多思考和早确定学位论文方向”“通过微信视频或电邮,与导师交流,多征求导师的指导,尤其多交心谈心”等科学建议。
文学院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线上举办了博士生学术论坛,文学院陈国恩教授、赵小琪教授研究生导师为参加论坛的研究生悉心点评。张箭飞教授作客弘毅学堂第31期学术论坛,为同学们详细阐述了文学视角下关于瘟疫的若干问题。

弘毅学堂学术论坛

2020年清华人文学院-武大文学院联合博士生论坛
历史学院刘志安教授、彭敦文教授变身“网络达人”,线上教学,学生到课率高,积极踊跃参加课堂学习。历史学院还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线上教学资源共享群,老师们可以从中为学生共享资源、提前备课、交流经验、优化课程。

刘安志教授与研究生线上课程交流
停课不停学,在家如在珈。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们除了为同学们提供了“干货”满满的网课外,德语系包向飞教授坚持线上举办“樱华读书会”,与研究生们共同探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语言观。

包向飞教授
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传清教授、徐岚教授等通过网络形式面向全社会开设公益课程,他们或以专业知识为疫情之下国家经济发展支招,帮助研究生们开拓视野,担当家国重任。

吴传清教授公益课

徐岚教授公益课
数学与统计学院刘晓春教授和王茂发教授针对线上课程的相关问题和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进行了答疑并对提出关切的寄语,助力疫情期间研究生们学习科研。

刘晓春教授答疑、寄语

王茂发教授答疑
教师者,教为本。疫情阻挡了珞珈师生回“珈”的脚步,却阻挡不了武大学子求知之渴望,更阻挡不了珞珈之师育人之初心。
情浓珞珈 大爱无疆
师生情、家国情,在后方战场,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们尽己所能,支援一线。
李德仁院士和邓子新院士特意题字,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居家科研的同学们鼓舞抗疫士气、凝聚抗疫力量。

李德仁院士题字

邓子新院士题字
邓子新院士还与刘天罡教授多方协调、积极募集防疫物资,为武汉大学校医院、中南医院和药学院下沉一线的突击队员们筹措药品、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用品。

邓子新院士与刘天罡教授筹集的物资
除了投身科研抗疫外,物理学院王建波教授、潘春旭教授和青年教师肖湘衡教授,水利水电学院陈立教授、李义天教授等各学部的老师们纷纷带头冲上一线,加入武汉大学疫情防控突击队,进行校园值守,50多个日夜他们始终坚守在校园防疫的一线:协调配送生活、防护用品,协调封闭管控带来的诸多问题,对教学楼、办公室、宿舍等地喷洒消毒……数九严寒,他们用实际行动领航珞珈精神,助力学生成长。

值守志愿者受到教职工们的感谢
黄根春教授在返回家乡无锡后迅速投入到战“疫”前线,成为了一名驻守在社区保卫居民安全的“守门人”。


黄根春教授正在社区进行登记、测量体温工作
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号召同学们,要牢记新闻使命、发挥专业价值,用手中的笔书写抗疫故事,传播正能量,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情怀抗击疫情、服务社会。

强月新老师信件
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这堂漫长而又特殊的实践课上,授课的是武汉大学全体研究生导师,他们受任于病毒肆虐之际,奉命于江城危难之间,凝心聚力,为打赢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立德树人,坚守初心,奋力抗疫,书写华章。惟愿早日归“珈”,见到这一群可爱的珞珈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