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艳: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0年以来,大家普遍感觉“潘多拉的魔盒”已被打开,澳洲野火、美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沙漠蝗虫等,都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相连,人类命运相依。应对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从全球甚至宇宙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共同感”,因为人类不可能用孤立主义应对这些风险。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可以理解为世界各国人民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而产生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共生共荣、权责共担的总体意识。它本质上是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将整个人类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考量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了“有你无我、零和博弈”的二元逻辑;体现了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共在,民族与世界的共在,人与环境的共在等多方面的内容;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以教育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争权逐利、你死我活、唯我独尊、以邻为壑等自私自利观念和陈旧的生存逻辑正一步步将人类引向深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促成意识转变的关键手段是教育。当前,使人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着力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世界意识教育。世界意识,是一种符合世界历史走向的生存发展意识,是将个体的行为与责任,放大到世界甚至宇宙去考量的意识,既胸怀祖国,又放眼世界。世界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更要胸怀天下,利己达人,把人的责任和义务,摆放在世界的天平上。
和平教育。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是人类幸福的基本条件。和平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们养成“亲诚惠容”等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让人们了解,和平不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不应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要以公正为前提,通过对话增信释疑,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消弭冲突,合作共赢。
生态教育。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重大传染病等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生态教育,要帮助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引领,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会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将普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