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实效性的四个着力点
时间: 作者: 焦冉 来源:人民网公开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积极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学生理应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做好病患者坚强的“守护者”、自我提升的“修行者”、游必有方的“识图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夺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斗争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抗击疫情的特别时期,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依然要在空间上占领、珍惜、用好网络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住提升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要素,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提升实效性的前提:科学划分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构建。是指“教什么”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据、按照教学的大纲要求,搜集适合本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包括示范课视频、经典案例、问题重点难点分析资料等教学资料;同时也要准备充足、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自学材料内容,包括纪录片、经典案例分析、经典材料阅读等。以此,为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传导。是指“如何教”的问题。网路课教学与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环境较为单一,教学方法选取种类有限,这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较大挑战。在选取授课方式时,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有这样几种手段:一是线下学习、线上答疑;选取优质的网络课程或教师本人录制教学视频,传输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规定的统一时间,给学生进行线上答疑。二是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答疑;通过相关技术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进行授课;同一时间可以是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表时间,也可以根据教师与同学协商确定;线下答疑是解决线上没来得及回答或忽略回答的问题。不管选取哪种网络教学方式,其效果的提升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有重要关系。
3.教学内容接受。是指“教的效果如何”的问题。网络教学效果,是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目标,也是网络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既要能保证学生的出勤效果,又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评价的制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完全采取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为“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课业论文”三部分内容。课堂笔记是根据每次网络教学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整理好学习笔记(手写);课堂作业是根据课程内容发布课后作业(作业内容为开放式问题为主);课业论文是根据所学课程内容撰写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对论文格式、内容进行严格要求)。二是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的比例根据院校自身情况制定。过程性考核与方式一中的内容类似,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终结性考核主要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试题库)由各院校课程组(教研室)统一完成,考试形式为线上统一考试。
二、提升实效性的关键: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
1.坚持内容构建实效性评价标准。以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方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符合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规律、是否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价值需求等内容,作为衡量教学内容构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内容必须以课程教材为根本遵循,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网络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行设计授课内容,由此,要以内容构建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对教师网络教学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2.坚持传导方法实效性评价标准。以内容传导方式选取对大学生吸引力、参与度、互动效果和价值观塑造的程度,作为衡量网络教学内容传导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期中,传导方法实效性评价标准的设定,需要以对大学生对传导方式选取现状考察为基础,明晰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互动方式、媒体环境、语言风格等内容的选择趋向。
3.坚持接受效果实效性评价标准。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接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教学内容接受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接受效果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可以笼统的表述为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获得感”的大小,主要体现在课程网络教学是否内化于学生的“脑”与“心”,外化于行动。期中,接受环节实效性的评价标准设定,需要以定量考察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基础。
三、提升实效性的核心:有效解决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1.加强教学内容构建的生活化,增强对教学对象的吸引力,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宏观系统性与大学生接受内容微观碎片化的矛盾。在网络教学内容构建中,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充分了解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在讲清楚课程宏大框架、系统内容基础上,把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和问题,适当纳入到网络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本身富有乐趣。
2.加强教学内容构建形象化,增强对教学对象的感染力,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理论性与大学生认知的感性化的矛盾。将课程理论的主导意识形态之“盐”,加入到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感性“美味大餐”中,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理论内容,让理论“活”起来。
3.加强教学主体与对象互动效果,增强实效性整体提升,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价值观“一元性”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矛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在网络教学中以“情”带动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以现实问题激活经典著作,以理论基础讲明现实问题,形成理论与现实的相互关照,充分展现思政课教师的魅力。
四、提升实效性的目标: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生获得感
1.增强学生“知”的获得感。指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中,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其认知能力,给自己认知事物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行为准则。让学生“知”如何学习运用理论与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知”如何认识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知”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知”如何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国家与时代,增强自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2.增强学生“情”的获得感。指学生富有情怀和高尚情操。学生将社会发展所要求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赋予自己完成的角色任务、自己负担选择的责任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情怀紧密融合起来,牢固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操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增强学生“意”的获得感。指学生获得的坚强意志品质。学生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了解中国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坚定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让自己具有顽强性、果断性、独立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4.增强学生“行”的获得感。指学生在获得“知、情、意”基础上,将其内容外化于“行”,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一般来看,学生在获得“知”、“情”、“意”之后,“行”则会自然表现出来。由此,学生有获得感的多少,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高质量完成思政课教学的任务,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最终胜利。
 
本文作者:焦冉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