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感天动地的战疫之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病毒是人类永恒的敌人,面对疫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科学应对重大突发疫情是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胜本领。
第一,完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要全面评估《传染病防治法》,完善相关法律职责和主要功能,强化传染病预警、信息报告通报和公布等法条的时效。加快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同时,围绕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重大突发疫情应对预案,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优化疾病防控体制机制。
钟南山等专家认为,此次疫情的发生暴露出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话语权不够的问题,CDC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此,我们应该从有利于及时开展早期预警和快速应对的角度,改革完善各级疾病防控体制机制,改变CDC单纯的技术部门性质,赋予其更多行政职能。
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优化疫情报告目录,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确保网络直报系统灵敏高效。同时,探索优化“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融合。
第三,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预警、研判和防控机制,做到常备不懈、关口前移、群防群控。一旦启动应急响应,要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防控问题。
要加大公共卫生防控建设投入,优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坚持公立医院主导地位,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和专业队伍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同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豁免制度。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赋能助力。
在疫情防控中,各地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作为战疫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强科技攻关赋能,为风险预警研判、精准防控措施、优化资源调度、助力公共服务等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设中,政府部门要加强体系保障,搞好统筹协调,加强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平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作用,进一步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实现智能化响应、可视化指挥、闭环式处置。
第五,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
要着眼“大应急”的需要,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通过实体储备、协议储备、能力储备等方法,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种、规模、结构,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提高物资储备效能,健全统一高效的国家和地方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供得上、保障好。
第六,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
依法做好宣传教育和舆情引导,是抑制疫情扩散的“消毒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心剂”。要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完善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体系,做好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讲好战疫生动故事,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要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社会舆情,坚决依法制止和澄清各种谣言,增强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疫情防控的信心与支持。
第七,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特别是应急处置的预判能力、决断能力、执行能力,努力培养更多既懂管理、又懂专业、还能应急的复合型领导干部,确保在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中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作者单位:上海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