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也是一场全国大考:在抗击一线,治病救人做得好不好,医护人员是答卷人,患者是阅卷人;在学校课堂,铸魂育人做得好不好,思政教师是答卷人,学生是阅卷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在新学期的课堂上,能否有效回应学生关切的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认识现实问题,是无可回避且亟需作答的考卷。
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在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这些“最美逆行者”,为疫情防控挺身而出、坚守阵地、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展现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体现了笃实而坚定的报国之行。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优秀典型、先进事迹与授课知识点紧密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讲好抗疫故事背后的爱国情怀,用爱国主义的力量触动学生,用爱国主义的情感感染学生,用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当中。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教育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面对疫情防控的众多舆论场,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困惑,科学辩证地分析、讲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纠正学生存在的片面、狭隘甚至错误的观点思想。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因此,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坚定信心,传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积极声音,引领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引导学生提升使命感责任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这次异常凶险的疫情就是警醒与检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面对今后可能越来越复杂的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仅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引导学生在深化对社会实践了解认识的过程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升挺身而出、敢战能胜的使命感责任感,努力练就本领、增长才干,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提升针对性,通过网络课堂、新媒体等平台,将“疫情防控战”转化为“抗疫思政课”,主动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前保持政治清醒,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理论高度思辨现实问题,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必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