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说理】疫情危机中存在十大教育契机
时间: 作者: 董玉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既是一次风险危机,也是一次教育契机。当前,全国大中小学都在开展线上教学。因此,要通过有组织的线上教学,不失时机地挖掘抗击疫情中生动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引导广大学生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在强化“十大教育”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爱国主义始终是最激昂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为各民族团结统一而不懈奋斗。面对疫情,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尽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力奋战、团结奋战、英勇奋战,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配合,不断汇聚起爱国主义的磅礴精神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得到充分彰显。正是这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精神密码。因此,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现实的。爱国,就是要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做到服从大局、听从指挥,敬业奉献、舍家为国,守望相助。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灯塔、是方向,是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看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情怀,看到了一批批“逆行者”、 一群群志愿者、一个个奉献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坚守与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理想信念是青少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是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人民立场,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让自己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里尽情绽放。
三、深化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建设,有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一封封“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一个个“召必至、战必胜”的逆行身影、一批批“心有牵挂、无私奉献”的捐赠物资……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雄厚伟力。当然,疫情面前,个别病毒感染者的隐瞒行为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病毒扩散播,个别地方的“封锁”“隔离”存在地域歧视等,也警示着世人,公德教育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与大爱,用责任与担当回报社会。
四、拓展法治教育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兴,法治衰则国衰。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必须依法依规,科学有序,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寻衅滋事、暴力伤医、拒绝隔离等违法犯罪问题,也提醒着我们规则意识教育、法治教育任重道远。日前,中央依法治国办、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两高两部”制定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依法惩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为疫情防控筑牢了法治堤坝。开展法治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五、完善生命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一般有三种属性,即自然属性(生命长度)、社会属性(生命宽度)、精神属性(生命高度)。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对生命有了深刻反思。在疫情防控一线,不少新冠肺炎感染者不幸离世,让人感叹生命自然属性的脆弱;但我们看到,更有众多的医护工作人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勇敢逆行,救死扶伤,见证了生命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崇高与伟大。从根本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全人教育,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命重于泰山”“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今天,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不仅要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不仅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更要理解生命、创造生命,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生命的长度,更要关注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的任性贪婪和掠夺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冠肺炎,目前人类新发传染病大都与野生动物有关。这一方面源于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私自捕杀贩卖野生动物;另一方面源于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环境,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不仅为了防范病毒,更在于延续人类自身的文明。人类在迈进文明社会的征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必须面对但又未能很好解答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治国理念,并在疫情防控中强调要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制度安排。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以正面、积极、和谐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七、夯实科学教育
科学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理性是战胜疫情的智慧选择。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战胜疫情,必须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治的“路子”,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这个有力武器。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到隔离保护、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被传染者,到解码病毒、疫苗研发,再到统筹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正是科学防治的集中体现。疫情防控中,还要弘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客观真实发布疫情数据、公布疫情科技攻关进展,教育人民不信谣、不传谣,在尊重科学规律下战胜疫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开展科学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不仅要尊崇科学、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更要弘扬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信念。
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可见,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一些的心理问题。疫情的发展,封城措施的实施,引发一些民众产生了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无助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导致了特定人群的过度恐慌、亲人好友之间的心理隔阂等社会不良心态。对广大学生而言,延期开学带来了作息不规律、学习缺乏兴趣、沉迷手机或游戏等新情况,从而可能出现恐慌、迷茫、无助、冷漠、抱怨、崩溃等心理异常。“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疫情防控中,营造相互关心、鼓励、帮助的心理氛围,营造温暖、友爱和信任的社会心态,无疑是战胜疫情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广大学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九、抓好风险意识教育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风险挑战是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唯一的风险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猝然而至,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代价极其沉重。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这无疑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体制应对风险挑战的成果。同时要看到,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的,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开展风险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居安思危,认识疾疫等风险与人类发展相生相伴,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培养底线思维,保持谨慎之心,提高应对能力,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化时代,交往频繁,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化”再次表明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敌人,它也是对世界经济与和平生活方式的重大威胁。面对疫情,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和敢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健康负责,也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中国的疫情也得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慰问和大力支援。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共同开创和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建设项目(sztsjh2019-8-10)阶段成果】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