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掀起了一场举全国之力、解全民之患的“抗疫战争”。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其中的疫情研判、危机应对、社会治理和复工复产等方面的种种做法,是一本极其厚重的活生生的抗疫教科书,为我们有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化解疫情风险危机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牢记历史教训:疫情事关国家兴衰、人类命运
党中央强调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是依据历史的深刻教训、现实的紧迫形势作出的重大决定。
历史上疫情危害之凶,令一代代人谈之色变。翻开中国历史,传染病疫情记录年代越近越多,频率越来越高,史料越来越细。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提供的统计数字: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2154年里发生重大疫情352次,平均6.1年一次。到了清朝共发生115次,平均2.3年一次。东汉末到三国初因暴发传染病,加之战乱,人口从6000多万骤减到1500万以下。204年至219年的瘟疫中,一些地方人口死亡率达50%甚至更高。中国文坛著名的“建安七子”,有5人死于瘟疫。明末清初,瘟疫直接导致北京城意外沦陷,饥饿难忍的民众吃老鼠及其储藏的食物引发鼠疫,死者更是无数。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死亡约三分之一的人;1918年席卷全球的大流感,患病人数超过5亿,吞噬4000多万条生命,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4倍。疫病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和社会问题,成为严重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甚至左右历史的进程的重要因素。
人群大流动,商品大流通,在推动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和隐患。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新世纪以来突发性高传染的病毒疫情从未消停,SARS病毒、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寨卡病毒、埃博拉等疫情,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难题。病毒传染不分国别、地域、种族,具有明显的“扩散性”“跨国性”,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健康事业解决不好,将带来世界性灾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普遍认可。
二、切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人世间,生命最宝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疫情当前,必须带着对人民生命的敬畏,坚守“生命重于泰山”的理念,做到“疫情如令,责任如山”,主动担负起领导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要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反复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及时收治所有确诊病人”,“决不能因费用问题耽误患者救治”;一再要求把关心关爱落实到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身上,落实到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的观察者身上;强调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保障一线坚守公共岗位、志愿岗位、民生岗位、特殊岗位的所有公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为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对失职失责者严肃问责安定民心,起用能人加强一线指挥;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设立四道防线,发现患者第一时间送治;调集各地尖端医疗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和最危重的患者身上。一项项部署,一件件措施,招招见效,体现着“群众生命大过天”的情怀。
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一位干部面对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的心态和姿态。抗疫中无数公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干部舍生忘死不分昼夜坚守岗位,殚精竭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担当和能力可圈可点。同时也有人漫不经心、怠工懒政,工作能力低下。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扬表彰、大胆使用;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要严肃问责。在疫情一线,许多优秀干部在火线上被提拔;同时一些人被严肃问责,仅在湖北因工作不得力被组织依纪处理的就超过600人。
三、铭记人民为中心:众志成城,全面抗疫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统筹兼顾,汇集人民力量。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几千万共产党员冲到一线战在前沿,广大人民令行禁止居家隔离筑起生命防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千亿防疫资金迅速到位;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医护精锐驰援湖北;四面八方加班加点把急需物资送到救治一线。特别是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各3万多平米的传染病医院10多天就建成;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艰难的环境中强撑硬扛,超负荷地抢救患者;社区工作者背负重重压力,挨家挨户测体温查疫情,不厌其烦为隔离者送医送药代购代买……显示出国家超乎寻常的动员力、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也显示这个伟大民族巨大的自觉性、强大的战斗力。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要把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整合好,更多地激活社会力量,万众一心共担抗疫责任。民间社会潜藏着巨大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抗疫资源。如腾讯捐赠3亿人民币设立第一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金,阿里巴巴表示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专项供给基金,华为为火神山医院捐赠5G终端、显示屏、PC办公设备等稀缺资源和技术支持。基层街道、村庄社区严防死守,医护服务、生活保障、治安维护等等,更需要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担当防控主力军重任。一个快递小哥“组局”,众人相随一呼百应,解决了千名医护人员出行用餐等难题。抗疫中各地涌现许多这样被称为“平凡人做伟大事”的“平民英雄”,足以说明动员社会力量抗疫多么重要。
遵循“同心圆”理论,要把抗疫目标和群众安全健康利益结合好,更多地激发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看一看那些疑似患者急于就医四处奔跑排队等待的情景,听一听感染者就医无门的求救声、隔离者困在家中的哀叹声、网上生死离别般的倾诉声,想一想那些心神不定的人稍不留意就被感染的惶恐惧怕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发动群众,组织协调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多方投入。
四、抓住核心和关键:主动作为,果断决策
面对突发重大疫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迅速行动、果断决策是掌握抗疫主动权的前提。
面对这次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全盘谋划,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密集作出指示,全程指挥着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战“疫”。针对抗疫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综合研判,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确立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提出一系列科学防控的应急策略,作出一系列指导全国抗疫的重要指示,表现出大国领袖危难时刻超常的领导智慧和决断力,也显示出“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必胜信心,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
疫情防控要抓住牛鼻子。疫情流行,关键在于控源头、防扩散、抓救治,降低病亡率。抓不抓得住,要看决断能力。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决核心问题,还要兼顾解决相关问题;要合理合法,还要当机立断。第一,科学研判疫情。事实明明白白警示我们:疫情研判要有超前性预见性果断性,还要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宁可把风险估计得更大点,把困难估计得更多点。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第二,阻断传播。传染病的扩散性是引发人们恐慌的根源。坚决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这两大环节,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尽最大可能控制疫情波及范围。第三,集中救治。决定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特别是应用“整装卸”理念设计现代化机动医疗系统,建立模块化的被称为“生命之舟”的方舱医院,救治形势迅速出现转机。
五、抓住全程和重点:依法防控,维护稳定
从一定意义上讲,抗疫是非常态下的社会公共治理。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锐利武器,也是应对复杂性特殊性疫情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防控工作,切实增强依法抗疫的执行力和把控力。
依法铁腕治疫。依法抗疫是最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法,要用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非常时期,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员要管理,海量的信息要披露,救援物资要筹集投放到位,各种措施要一层层落到实处,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有的地方擅自阻塞道路;有的人谎报疫情警情,编造散布谣言;有的乘机盗窃诈骗、侵占挪用抗疫物资设备;有的感染者或疑似病例者拒不接受检疫、隔离和治疗。特别是有些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生产销售伪劣的防治防护产品和防治传染病的假药劣药等等,更是可恨之极。各地严厉打击疫情防控期间违法犯罪行为,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力举措。
守住法治底线。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以保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各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采取霹雳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有利于防控疫情蔓延。但有些地方依法防疫意识不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此不满意。从各地报道看,有的地方搞地域歧视,规定对来自湖北等地人员一律禁止入内。还有的地方一关了之、一停了之,规定业主持房产证出入小区,住在社区的租户不得进入,送快递的不准进入,连医护人员都不让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在法治框架内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六、抓住根本和规律:科学抗疫,精准高效
疫情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抗疫带有规律性专业性。尊重科学精神、实施科学防控是根本要求。防控疫情必须根据暴发期、消退期的特点精准施策。救治传染病人,必须科研和临床、防控相结合,集中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等各方面力量开展攻关,研究病毒传播理论,研发有效的疫苗和药品,尽快把管用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救治实践。
要靠医学进步救治疫病。历史上一次次瘟疫造成重大灾难,但并没有毁灭人类。原因在于医药和医疗技术战胜了病魔。中国古代名医辈出,尤以中医药救治瘟疫深受推崇,故而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谈。春秋时代深明医理精于医学的扁鹊,唐代毕生为民除病研治麻风病的孙思邈都被奉为“药王”。东汉时期华佗精通传染性寄生虫病治疗被称为“神医”。张仲景因治疗“伤寒”被称为“医圣”。历史上无数像他们这样舍身求法的人,用医学进步筑起防御病毒的铜墙铁壁,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此次疫情中,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一时很难找到特效药,但已建立全国诊治协作网络和病例库,分析了上万个治愈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不断完善诊疗方案,最终逆转战“疫”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实践证明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是疫魔的克星,忽视医药科学、误判误诊误治都是病疫的帮凶。
要靠科学管理防控疫病。抗疫是一场总体战。要医治数以万计传染病人,做好更多隔离人员的服务管理,必须建立统筹联动的应急救援体制和高效运转的防控机制,不讲科学领导、科学治理是无法实现的。抗疫初期,个别地方出现种种乱象。有的还在沿用开会报告、视察讲话、作秀留痕的老套路;有的缺乏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茫然慌乱,甚至置身度外;还有的依旧采用简单粗暴甚至非法过激的防控手段。
要靠科学生活方式预防疫病。发生严重疫情,健康知识不足和生活方式不科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古人告诫我们讲究饮食卫生“勿食生冷”;讲究饮水卫生,井水、江湖沟渠之水“用须煮滚”;讲究口腔清洁,“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等等,都是预防疫病的常识。时至今日,高密度人口的大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必须走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道路。
七、抓住焦点和热点:引导舆论,疏解情绪
疫情扑来,人们出现焦虑、忧愁和恐慌,发泄情绪、表达诉求、诉说不满。一些自媒体发出大量信息,不乏凭借想象“报道”的疫情、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见主张,难免存在真假难分、是非颠倒的谎言和谬论。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话说,“目前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惧、谣言和污名化,最有价值的是事实、理性和团结”。疏解群众情绪,必须抓住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力度,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加强权威信息发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做好政策权威发布和宣传解读,对于引导群众形成共同认识、共同行动,防止谣言传播,出现过激的情绪甚至失控的局面十分重要。要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疫情期间,我们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措施、经验和成效,多层次、高密度地发布权威信息,迅速稳定了人心。
加强教育引导,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一是纾解社会焦虑情绪。面对民众情绪宣泄,要疏导发声渠道,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让社会氛围阳光起来,让群众心态平静下来。抗疫期间,因一些敏感话题引发民间热议,甚至出现了一些情绪化的、跟风式的指责叫骂。对群众出现的一些情绪宣泄,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等。要主动听取更多不同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别把需要了解的意见掩盖了,把吸取群众议政智慧的渠道堵死了。二是生动讲述感人事迹。在疫情应对中,涌现了一大批冲锋在前、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要广泛宣传一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让正能量充满传播空间。三是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疫情突发,人们群众对公共卫生政策、病理知识、疫情防控等不够了解,缺乏专业知识,是导致恐慌情绪的重要原因。要及时邀请专业部门、专家学者等解读群众关注的话题,引导他们正确理性看待疫情,既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又不盲目跟风、过度恐慌。同时,面对敌对势力借机造谣生事,则要主动发声,揭露他们混淆视听、恶意挑动、兴风作浪的阴谋,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八、抓住善后和改进:完善体制,化危为机
按照控制理论,事后控制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相比,是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方式。从全国抗疫暴露的问题来看,我们还有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发挥不充分的地方。在打好化危为机主动仗、做好善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应进一步总结防控得失和能效、经验和教训,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做好长期防疫抗疫的准备。
善后恢复生活生产。一要及时打扫清理疫情战场。一盘大棋尽在手中,各项防控工作要善始善终。比如随着疫情的扭转,对在疫情中抢回生命的人和受到伤害的当事人或家属,要继续做好情感安抚和生活照顾,使他们摆脱“阴影”走进正常生活状态。二要尽快投入恢复生产,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得时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恶化,需要采取实操方案和紧急措施,帮助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对那些经营艰难的民营、小微企业要给予更多扶持,对那些因停工停业、收入断崖式下跌的从业者要建立专项帮扶机制。
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一要注重预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要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抓住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处置上的薄弱环节,确立革除弊端整改方案,避免再酿疫情扩散。特别要针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的缺失、公共卫生投资和防疫物资储备的不足、公共环境治理和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方面的死角等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整治,从根本上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二要建立长效机制。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要着力完善病疫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等,以更完善的机制、更高效的防范措施来应对未来可能更可怕的病毒疫情,扎实防控各种内生性和输入性的病疫流行,确保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三是推动立法修法。疫情也暴露了一些法治短板。到底谁来发布警报、什么情况下发布;疫情分级、属地责任怎么界定;哪些权力需要集中统一,哪些权力应该下放地方等等,都需要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安排。要在法治实践中纠正弊端,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
九、归根结底:党的领导是打赢抗疫战争的坚强保证
疫情暴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以战时状态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的超常强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受到世界众多国家政要和组织机构领导人的肯定和称赞。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
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制度。这个制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主要是有一个凝聚全民的共同目标;有一个容纳最多民族精英的执政团队;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成为核心;有一个民族传统,每到危机关头就会激发出惊人的能量;有一种政党精神,每到危难当头,总是身先士卒,为人表率。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对遏止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说到底,党的领导是打赢这场抗疫战争的坚强保证,或者说就是我们夺取抗疫胜利的密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经过历史验证、富有深刻内涵的共识。抗疫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关键时刻更要靠党。党的领导是我们办成一切大事难事、也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勇立潮头,驾驭全局。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作出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党的“主心骨”“定盘星”作用,奠定了抗疫的政治基础。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国抗疫,同时成立中央指导组深入一线指导督导,构建抗疫指挥体制,奠定了夺取抗疫胜利的组织基础。
面对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各级党组织把住关口,不辱使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全面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快速形成一级盯一级、一级守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抗疫执行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顶层决策、指挥指令快速落实、快速见效。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带领群众与疫情展开生与死的较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确保抗疫无“空白”、无“盲区”,在风险挑战面前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
抗疫斗争充分表明,我们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政治领导力确保抗疫斗争方向,思想引领力提供抗疫精神力量,群众组织力奠定抗疫胜利基础,社会动员力营造抗疫积极氛围。这不仅直接推动中国抗疫斗争走向全面胜利,而且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念中国智慧,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形成抗疫共识和抗疫命运共同体。
(原标题:《一本厚重而鲜活的危机领导力教科书——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和警示》,转载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