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生物医药国家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勇担中央企业政治责任,广大中国生物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战、英勇抗疫,在战斗中成长,在创造中奋进,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一、诊断试剂业务冲锋在前,首批研制出发现病毒的“照妖镜”
中国生物能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诊断试剂盒,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布局超前。疫情爆发前一个月,中国生物诊断板块收购了荷兰普世范德公司(PathoFinder Holding BV)。这是一家在精准医学的分子诊断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性,特别是在病原体高效、及时检测,提供就医指导,避免过度治疗和延误诊断等方面具备突出能力。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购,显著加强了中国生物在病原体检测的实力。其实,我们应对突发情况,好多时候就是靠平时的准备,日常的积累,这种看似无心的“布局”、“落子”,正像围棋里不经意的“闲手”,往往能在某一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反应迅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曝光后,中国生物第一时间部署中生捷诺派员飞赴武汉,并指示中国生物营销中心和武汉公司全力支持配合中生捷诺技术人员直接到疫情一线开展工作。中生捷诺技术小分队连夜开展检测,连续无休工作。中国生物总部和中生捷诺上下联动,与时间赛跑,用多重病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排除现有已知病原感染,为发现新型病毒感染提供了思路。三是研发给力。在新型冠状病毒全部基因序列被读取之后,中国生物要求中生捷诺第一时间启动检测试剂盒研制工作。经过设计、优化和试验,中生捷诺全国首家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并立即送往中国疾控中心验证,且在遴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家国家批准的委托生产方之一。1月26日,中生捷诺通过了国家药监部门严格的质量体系考核,第一批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研发制造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头炮”。
二、治疗技术创新突破,恢复期血浆疗法成为重症治疗的“压舱石”
治疗新冠肺炎最有效的药是自身的免疫力。但在危重病人自身免疫力已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怎么对抗新冠病毒?国家“863计划”疫苗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率先提出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危重患者方案。
从免疫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诊断技术并不新鲜。1890年,德国生理学家冯·贝林就利用马的免疫血浆治疗白喉,发明了白喉抗毒素,使世界儿童免除白喉的威胁。此后,这种疗法还被用于猩红热、麻疹、黄热病、百日咳等传染病治疗中。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解放军302医院姜素椿教授不幸感染SARS,他就用过康复者血浆治疗。这个技术还在MERS、甲型流感、埃博拉病毒感染等疫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个诊断技术又很新鲜,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首次危害人类的病毒,用康复者血浆救治危重患者能不能成功还需要实践检验。所以这是一项既古老又创新的技术,在决策者和公众眼里,它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中国生物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反复呼吁,最终血浆疗法由中生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第六版中,基于治疗临床效果,增加了相关内容,对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采浆1000多人次,累计治疗几百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效果显著。
三、加快治疗“弹药”生产供应,形成阻击病毒的“武器库”
药品是对抗病毒最有力的武器,如α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2003年SARS流行期间用于应急阻断和早期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有的血液制品可在人体中起到防御感染、防止自身抗体对自体的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国家卫健委和一些医疗机构将干扰素等药物纳入诊疗方案。这些“弹药”,恰好中国生物都有。中国生物拥有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干扰素中试基地,有三个干扰素品种可用于疫情防控,同时旗下血液制品板块生产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月22日,中国生物长春公司成立“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干扰素应急生产工作小组”,从质量保证、生产管理、物料加急采购、分包装和设备运行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迅速组织生产干扰素原液。1月28日下午,接到国家工信部指令,中国生物长春公司干扰素注射剂在库产品全部划归国家统一调拨。正值春节假期,应急小组全员放弃休假,尽锐出战,坐镇指挥,干扰素生产、灌装等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保障月产能可达100万支。
疫情期间,中国生物加班加点保障血液制品生产,采取调整生产计划优先安排生产,生产过程中采取无缝衔接,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与有关机构及时沟通,加快批签发进度,保障了产品供应。
四、创新打造克敌致胜“杀手锏”,打出研发“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既要讲速度,又要保安全讲质量。国家层面的科技攻关同步部署了5条技术路线进行疫苗研发,一是灭活疫苗,二是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三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四是核酸疫苗,五是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中国生物的主攻方向是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从1月起就紧急投入研制任务,夜以继日、连续奋战45天,先后攻克疫苗株筛选、毒种库建立、抗体制备及鉴定、检测方法建立、生产工艺研究、配伍及配方筛选等一系列新冠疫苗的工艺和质控关键技术,确定了工艺技术路线和产品基本质量属性,攻毒试验全面展开,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力争在四月进入临床研究,成为国内首批开展临床研究的灭活疫苗。我们的研发进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先后来到我们的研发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顾中国生物的抗“疫”的历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高度敏感,提前布阵;二是高效组织,布局清晰;三是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企业理念。在抗疫期间,中国生物首先强化了信仰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为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包括中国生物的所有人都受到了生动鲜活的教育,进一步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二,放大了爱与责任的价值观。中国生物武汉公司有位科研“逆行”者方习静,春节期间回到了安徽淮南的家中,为了参加抗疫科研工作,她折腾一个星期,找了多家单位办理了返汉申请,告别了5岁的儿子,登上不经停武汉的高铁。原计划到岳阳下高铁后再想办法回武汉,但列车长得知她的工作性质,专门为她在武汉站进行技术特停。营销中心湖北省地市经理周黎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住院期间她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出院后,她毫不犹豫地献出了恢复期血浆。这些事例正是中国生物人用爱与责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第三,展现了央企的奉献与情怀。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国生物不计名利、不惜代价,只要国家需要,就冲锋在前,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成本,不讲条件,为的就是要在阻击疫情中做出贡献。比如,我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派出多名员工采集血浆;为了更好地进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申报建设P3实验室,以期在烈性传染病防治和生物反恐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涉及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100多万人确诊患病,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萧条、股市暴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珍惜眼前的成果,为未来做好准备,力争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线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