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度新冠肺炎疫情难关 助力我国三农发展
时间: 作者: 于蓉蓉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总体来看,疫情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大于大规模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冲击大于国有企业,对重灾疫区企业的冲击大于轻疫区企业,对生产季节性强的产品企业的冲击大于生产季节性不强的产品企业。经过2个月左右的艰难战疫,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病例清零,越来越多的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在农业领域,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销售都受到了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疫情对我国“三农”的影响
疫情初期农业出现需求端疲软,供应链断裂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先后出现封城、封路、限制交通等管制措施,农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首先,受疫情防控影响,农业消费端需求下降。在餐饮行业率先遭受打击的情势下,向餐饮行业供货的蔬菜直供类农场只能接受客户无法履约的现实,蔬菜类产品又容易损耗,背后的损失可想而已。其次,疫情导致车辆物流运输困难,部分地区出现供应链断裂问题,加上疫情防控导致的人力紧缺等,也给蔬菜运输、商超补货带来了影响。有些地区蔬菜和肉蛋奶供应近乎集体停摆,暴露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短板问题。第三,畜禽养殖行业方面,受交通管制及疫情防控影响,仔苗交易、饲料加工及运输受到较大影响。部分饲料厂被迫关门,能够运行的饲料厂,因原料供应不上导致饲料不能及时供应。许多养殖场因此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养殖场大量扑杀畜禽来降低产能的极端现象,严重影响了畜禽行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这些问题虽得到了积极解决,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农业在面对大型灾害时的不稳定因素。
海外疫情扩散,全球粮食贸易或将受到冲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肆虐,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封锁政策来遏制和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这对全球粮食供应链产生一定冲击,例如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港口转运困难,大豆出口受阻。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人们摄入的卡路里中,有五分之一至少跨越了一国的边界,跨界的卡路里数量比40年前增长了50%以上。中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贸易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其国民收入和福利的重要来源;依赖食品进口的国家则更容易受到贸易量下降的影响。此外,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影响不大,但全球粮食市场风险正在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虫害的双重威胁下,预测全球粮食减产的舆论不断升温,存在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次生危机风险。无论粮食是否供给不足,这种舆论都将导致恶劣影响,例如1993年日本只是受不良天气影响,导致日本国内水稻生长不良,但由于出现舆论恐慌,当年世界大米贸易量有20%销往了日本,继而引起了国际大米价格高涨。可想而知在疫情已经造成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粮食贸易所面临的危机。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为了保障本国民众的粮食供给,相继限制了粮食出口。例如大米主要出口国越南近日宣布,从2020年3月24日零点开始,各种大米产品都将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也禁止了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的出口。我国虽一向秉承“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等问题。然而,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将是维护全球经济体系。若全球发生放大疫情影响导致恐慌性购粮危机,粮食贸易受到冲击等问题,中国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平息粮食供应危机,引领新型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包容和强劲增长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受疫情影响农民脱贫攻坚难度加剧,但总体可控。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造成冲击,也给决战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中打工的收入占到三分之一,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疫情造成了部分贫困地区务工人员一时返工困难,有些贫困户考虑到风险因素不愿外出打工,同时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延迟复工,贫困地区的扶贫车间停工停产;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城乡交通和生产供应链暂时受阻,一些地方采取封闭社区、封村、封路等措施,致使部分扶贫产业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农畜产业、加工业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部分农户有返贫风险;此外,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出现了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购买困难的问题,让农户备耕春耕面临压力;部分地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面临困境,对脱贫攻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各地区的扶贫项目的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有些地方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村组道路建设等项目进度被大幅延后。但是,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影响总体可控。我们既要看到疫情所造成的冲击,也要看到疫情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要不失时机地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圆满完成收官任务。
二、新冠疫情下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保护农户不因疫因灾返贫。按照疫情防控形势,在疫情未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初步估算,近两三个月来,疫情发生至今全国家禽行业损失超百亿元,波及企业和农户多达4400余万户。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大疫,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既保障自然风险带来的生产损失,又能保障市场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不断档供给,防止农户因灾因疫返贫,甚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意义,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方面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此次疫情促使我国不得不加速进行农业保险普及。然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时间不长,制度规则和产品服务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我国小农户众多,现有的农业保险主要是一家一户承保理赔模式,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定损成本高昂、违规严重等问题都让保险公司不愿保、不敢保。保险公司面临选择较高的监督成本或是选择较高的赔付损失的两难选择,很难实现理想的收益。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协议”赔付,保险公司不勘察定损,不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合理与足额赔付,而是与地方政府就理赔金额 “讨价还价”。此次疫情之后,应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助推农业保险普及,助力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助力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的杂交小麦、杂交水稻已经走出国门,凭借高产、优质、抗病虫、耐寒耐旱等特性,有效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小麦单产低问题。然而,出现由于没有申请当地国的品种保护,当地国的单位、企业或个人将这些新品种以自己的名义申请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品种流失的情况。我国应加强执行中国种质资源出口的审核和登记制度,积极保护我国植物新品种权,使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做到在保护中开放,在开放中保护,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秉承绿色理念,引领生态“三农”。近年来,我国农业不断向绿色生态方面发展,同时绿色发展也是“一带一路”强调的重要理念。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在此次疫情后,民众对绿色环保越来越重视,应重点做好境内粪污治理及种养循环、秸秆利用、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耕地扬尘治理、林果残枝利用等绿色机械化技术应用,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全国做出表率。同时,积极在亲子体验、休闲农旅等活动中展示农村文化,展现农业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优化环境的功能性,让人们认识到农业农村的多面机能。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7CJL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