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
时间: 作者: 黄斌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疫情阻击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由于病毒的神秘性和我们在治理方面的一些短板,给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影响和损失。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要积极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为今后长期稳定发展蓄积新的动能。
一、从立法层面提升国家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预警能力和响应水平
可以参考的途径有三:一是提请全国人大考虑,在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相关条款作出重大补充和阐释。将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列入重大突发事件作为专述,以凸显其重要。
二是提请全国人大考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专门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将重大突发疫情列入其中,以便于关键时刻以法律保障抗疫时期的举国动员体制。
三是由于事关全国人民的基本安全,国家可考虑将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机构升格,划归国务院直接管理,其基本功能、职责与国家卫健委做合理划分,形成优势互补。在特殊紧急情况下,疾控中心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总理报告,并可经授权向全国发布权威的抗疫通告和相关指令,避免多头环节滞绊,贻误抗疫战机。国家卫健委可作为疫情时期领导医疗救治的实施部门,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全国医疗救护力量,确保完成各类抗疫行动。
二、加强对各级主要领导的干部考核,强化危机意识、担当意识
要强化党政一把手的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保护本地区人民健康安全当成头等大事,缺乏此种意识和能力者不能担当一方重任。上级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除必备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关注和考察其是否具备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临危不惧、独当一面的品格和能力。在今后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强调这方面要素,为国家和人民选拔和打造出危难时刻信得过、靠得住、挺得久、打得赢的干部队伍。
三、国家应高度关注并做好相关战略资源储备
人口多、资源有限、灾害较为频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丰年备灾、和平备战、防患未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国策。因此,平时做好国家对各类战略资源的储备就显得至关重要。如粮食储备、能源储备、稀有矿藏资源储备、医药卫生器材储备、救灾物资储备等。为抗击特大疫情和其他灾害,各地都应做好紧急征备专用区域的法律准备和程序准备。在这次举国抗疫行动中,各地超量产出的医疗救护物资,除必要出口外,可由国家组织收储,已备日后所需。
四、加速扩充我国人均医疗资源,织牢织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网
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资源在大灾大难时的相对匮乏。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840万张床位、1442个三甲医院。然而,这些医疗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中,37%的医疗机构、45%的三甲医院都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全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为6.03张,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师2.59名、注册护士2.9名。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医疗质量排名全球第48名。尽管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很快,但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较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我国国情国力,国家主管部门应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制订和执行,统筹推进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网络建设。
此外,还需要增加医学院校和急需专业,补充师资来源,扩大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充城乡社区医院数量,扩大三甲、二甲医院病床拥有量,解决城乡人民看病难、住院难、用药贵、医保联网等问题;比照国际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应逐渐增加国民千人医疗机构病床拥有量和千人医护人员拥有量;加强城乡社区防疫力量的配置,可考虑设置“防疫专员”,长期从事科普宣传和临战操作专项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可设置卫生防疫兼职岗位,起到平时宣传监督、战时动员参战的作用;国家主流媒体应经常推出倡导科学、卫生、健康、防疫的公益广告,促进对国民的日常防疫教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五、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通过这次疫情的深刻教训,全体国民都应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改正各自以前的种种不良习惯和偏好,提倡尊法、守法、慎独、理性的人文精神;提倡敬畏自然法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严禁捕食野生动物;提倡合理膳食、卫生分餐、节制聚宴。要学习借鉴日本、新加坡对国民教育之经验,逐渐培养全民健身、全民卫生、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对城乡社区基层治理力量的补充
这次举国抗疫的实践向我们昭示了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特殊重要性。武汉“封城”也暴露出基层治理的诸多短板,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下一步应根据各地区实际需要,着力补充社区工作人员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应建立一支社区常备志愿者队伍。国家可对此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等,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用、务实高效的社区治理队伍,并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环节。
七、国家军民融合系统须进一步加强应急应变能力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国防科技工业所属的一些军民结合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研发和生产抗疫专用产品及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增援作用,但相对需求而言仍显力不从心。以能力水平而言,国家的军民融合系统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潜力。特别是那些科研攻关能力强大的国企和民企更应具有时刻听从国家召唤,满足各类紧急需求的危机意识和能力储备。例如这次抗疫斗争中,医务人员面临的最危险工序就是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部手工取样,或为危急患者插管抢救,这些都是极易造成感染的危险操作。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究的国家工程和科技力量或可就此课题开展集智攻关,研制出专门从事危险取样和精准插管的“W类医用机器人”或“半自动机械臂”来取代或减少一线医护人员的危险操作。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这次抗击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国重症急救设备的严重不足,如呼吸机之类的基础救生设备今后应力争形成零部件全部国产化的生产线,以免关键时刻受制于人。
此外,我国军队与国防科技系统的不少军民结合、平战互用的技术和装备(如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技术、3D打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生化检测技术)都可为国家发生重大危机的紧急时刻发挥救急救难的作用。
八、大力支持以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支撑的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破土成长
此次疫情在强烈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出一些在特殊时期生长出的新业态、新经济萌芽,它们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在线教育系统、网购、无人驾驶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居家办公系统等等。国家主管部门及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这次疫情的启发,重点开发和拓展一批可以驶向未来技术和经济“蓝海”的民生项目。随着国家“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普及推广,这些以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支撑、可以广泛便捷地联结与服务大众为特征的新业态、新经济模式,不仅为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了思路,而且随着自身不断完善升级,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应对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有力工具。
九、进一步提高全民警觉意识,居安思危,善于斗争
在这次疫情中,境内外各种反华势力轮番登场,不断向我们发出各种明枪暗箭。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任何和平时期的麻痹思想、贪图安逸、淡化敌情观念、回避矛盾斗争的认识都是错误和危险的。我们必须提高全民警觉意识,居安思危,辨识敌友,既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共同抗击疫情,也要防范各种明枪暗箭,必要时予以回击。
十、进一步提升国家在危机时期的舆情管理水平
在这次抗疫战斗中,国内各级新闻发布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关于对国内疫情报道的客观性、时效性、正能量都得以展现。但与实际宣传工作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上情下达的报道多,但下情上达的报道少;对国外邪恶势力对我污名化、妖魔化的回击力度不够。被动防御多,主动出击少,缺乏对攻击我方的舆论一剑封喉的“力招”。此外,网上贬损中国、挖苦同胞、美化西方、借题发挥的内容也不少,舆情引导仍待加强。严峻的事实教育我们,主流舆论要想占稳国内阵地、占领国际阵地,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