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时间: 作者: 陈会方 来源:广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部署。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与复杂的新形势,必须深刻认识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防控体系与救治机制,全面提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重大疫情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预警与应急响应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神经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始终绷紧,丝毫不能松懈。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敏锐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提升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重大疫情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疫情早期预警有效、研判精准、预备充分,应急预案合理、成熟,应急响应科学、及时、灵敏,有利于为疫情防控赢得宝贵窗口期。因此,必须把重大疫情监测的触角延伸至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一线,加快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按照职责功能与管辖范围,建立和完善对重大疫情的监测、研判、决策、预报、防控协同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尽可能把危机与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广泛开展应急宣教、培训和演练工作,发挥预警作用和警示效能。
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面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反应、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是做好重大疫情防控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建立一套包含组织网络、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等内容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是筑牢组织网络。构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群防群治的多道防线,构建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组织体系与工作责任体系,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围绕管理目标和任务,建立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到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周期、全过程的运行模式,确保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相互衔接、有机对接。三是强化技术保障。增加应急科技投入,加大5G、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运用。针对应急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不断增强科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体系
疫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次大考,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又折射出我们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必须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指挥体系与制度体系,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在疫情初期,有的法律适用上存在相互冲突问题,有的问题处理又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立法修法工作中,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与时俱进修订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治体系防线。
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疫情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应从传统以会议机制为运作的模式向常态化运作的应急总指挥部模式转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原则,迅速建立综合应急指挥体系。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平时做好各类信息收集、处置、研判等工作,战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综合信息管理、研判、协调、指挥等工作,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制度供给。重大疫情往往具有未知性、突发性、高风险和快速蔓延甚至致命性等特点,应急准备涉及各层级、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建立科学、系统、完备的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完善疫情防控基本制度。在应急法律体系的框架下,着重做好应对重大疫情的配套法规、地方规章、行业标准、预案体系等建设。二是完善疫情防控配套制度。针对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对应急响应、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医疗保险与救助、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坚决堵住制度漏洞,加快补上制度短板。三是细化防控具体举措。结合中央要求与本地区、本领域实际,对常态化防控、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物资调配与基层管控、病患救治与人员隔离等具体举措进行实化、细化与强化,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一切努力救治患者、挽救生命,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应从多学科协同、分层次救治、智能化支撑等方面着力。
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制度化,促进多学科融合、多层级衔接、多环节协同,实现高效率、最优化的救治效应。加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力度,加强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疾控部门、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疫情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药物研究、疫苗研发等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更快向临床救治技术转化。
坚持分级、分层、分流,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坚持分级、分层、分流救治是精准解决疫情救治第一线问题的基本要求。分级救治,就是按“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危重症医院”构成的分级救治体系,对疑似、轻症和中、重症等患者分别采取相应救治,提升收治率和治愈率;分层救治,就是明确和划分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社区医院等在疫情救治中的职责功能,配备与救治任务相匹配的救治力量,实现“四个集中”目标;分流救治,就是按照“一盘棋”原则,合理引导患者就近医治、到不同层次或就诊量少的医疗机构就诊,规避蜂拥效应或医疗资源挤兑效应。
打造智能化疫情救治体系。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疫情救治也要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比如,在救治实践中,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的5G网络医疗救治及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了异地专家实时办公、远程会诊,极大提高了患者诊断和救治能力。因此,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与引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学运用到临床医疗救治中去,促进医院、专家与相关医疗资源高效整合,切实提高疾病诊断与危重症病患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