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强】“老师,我能为武汉做点什么?”
时间: 作者: 杨子强 来源:人民日报
“老师,我能为武汉做点什么?”这是今年极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上,许多老师在“直播弹幕”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这个把屏幕当讲台的大学课堂里,老师和同学不在同一间教室,却身处同一个战场。
当操场上的五星红旗在屏幕里照常升起,当教学楼的上课铃声从手机里清晰传来,很多人想起了80多年前风雨飘摇中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想起了烽火硝烟里昂首向前的陕北公学,想起了那一代人在国家有难时的知识报国、在民族低潮中的责任担当。这一次,面前的敌人变成了凶猛的病毒,而大学的使命始终未变——守护希望的种子,凝聚起“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磅礴力量。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停课不停教”,更要与学生一起读懂这个在磨难挫折中愈加坚韧的民族、这个在风险挑战中不断成长的国家、还有英雄的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伟大人民。在这样的课堂里,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解放军战士、坚守防线的社区工作者、争分夺秒的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的战“役”志愿者、笔耕不辍的新闻工作者,还有在最困难的时刻依然守护希望的普通人.....不仅应该出现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更需要走进同学们触动真情的共鸣里。这些藏在口罩背后的面孔仿佛离我们很远,但却让我们离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本质更近了一些。
“才能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只能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里,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凝聚共识、如何检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发挥拥有的力量和优势,这些问题不会直接印刷在试卷中,但却是我们每一个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青年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传递的,是相信生命应当得到尊重、相信理性可以战胜恐惧、相信知识可以揭示规律、相信团结才能守住团圆,相信守护希望才能创造希望。而这些问与答、思与行,既是对爱人之仁的淬炼,也是对护人之责的考验,更是对育人之本的“体检”。
“非典时,全世界保护90后;现在,我们90后一起来保护全世界。”年轻时的记忆是一颗种子,一代人的命运就是这颗种子的生长。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为年轻人埋下什么样的种子,也就为这个国家“种”下了什么样的未来。当电影中的台词变成了课堂里的赠言,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守护希望——“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哪怕是地球流浪,我们依然守得住家园。正如陕北公学校歌里所唱,“努力,努力!......抬头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本文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3月1日05版,发表时略有删节)
作者简介
杨子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B岗),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全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