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实践研修

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再出发

2019-06-19     来源: 三秦都市报     作者: 赵明 赵丽莉 谢斌等

学生记者走出课堂 感受记录城乡巨变
6月16日,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日报社、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场成功举行。西安工业大学师生分成6个小组,在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的指导下,走进周至县生态农业基地、周至县鑫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安高新区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富平县黄窑村、扶风县新兴产业园区 、鄠邑区户县农民画博物馆深入调研采访。
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慧英主持启动仪式。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介军勉励此次首批参加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的六支队伍,带着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平时的思考和困惑,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村庄、走进企业,去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巨大变化,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与强大生命力,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长见识、增才干、强本领的同时,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亮表示,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打破课堂围墙,把课堂搬进社会,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活”起来。
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三秦学生记者”代表刘丹凤表态说,他们一定用职业记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通过此次活动熟悉社会、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增进“爱党爱国爱三秦”的情怀。“三秦学生记者”司志超则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也使他掌握了思政课的学习方法。“三秦学生记者”朱银娟表示,活动引导他们以学生记者的身份走出校园,进工厂、入农村、识乡土、知社情,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三秦学生记者”孙晓晨认为,活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也能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本报记者 赵明 赵丽莉 谢斌 
■周至县鑫牛养殖合作社
自主创业 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
昨天上午,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来到周至鑫牛养殖合作社,以“退伍军人自主创业”的实践主题了解养殖技术、创业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成果。
在周至鑫牛养殖合作社的牛舍里,高若望带着西安工业大学的“三秦学生记者”,从人工养殖到机械化养殖的改变历程,介绍自己的创业成果。他说,从开始养肉牛,到现在经营规模日渐扩大,其中的辛酸、委屈、得失也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养牛的工作是艰辛的,经常查看牛的饮食情况及健康状况,经常查看养殖场的温度,虽然艰辛,但是仍然坚信这是一条好的致富之路。
采访间隙,“三秦学生记者”还询问了养殖基地饲养员一些具体的情况,大家围坐在基地办公室交谈取经,获取更多有关自主创业的具体情况。学生记者称,“没想到养殖还能为村里的群众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带动周围农户也加入到养牛的队伍中。”
“如果要自主创业也是挺不容易的,尤其在创业初期要有敢闯敢拼、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大一学生雷越越说,这次的实践活动,让她对自主创业有了新的认识。先把自己的课程学好,然后在学习中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再确定往后的学习就业方向。
大二学生李致远说,参加“三秦学生记者”活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采访周至鑫牛养殖合作社,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
本报记者 葛兰 
■扶风县新兴产业园区
跳出书本走进实践 才有新认识
6月16日上午,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来到扶风县新兴产业园区,感受园区发展,正式开始了他们在这场社会实践活动的采访。
走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路面、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忙碌的人影。在这里,公共服务、电商孵化、物流配送、产业服务等一应俱全。扶风县新兴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任伟兵介绍说:“目前,园区已吸引68户企业入驻,入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制造、特种设备、高档家具、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物流仓储、电子商务服务等产业,带动就业1.5万人,有40余名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截至去年底,园区实现经营总收入45.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
随后,“三秦学生记者”又来到华保家具、雷帕得工厂、法门寺纸业工厂和圣元乳业等企业实地了解它们的规模、生产线及成品的销售模式。
王泽轩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回到自己的家乡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上午看到的新兴产业园区,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县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他作为扶风人看到现如今扶风新兴产业园区的变化和发展感到自豪。
“从环保建材,到汽车生产,再到环保生产线,我们跳出书本,走进实践,对于环保,对于新兴产业,有了新的了解。此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入社会,也认识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尚芋蓉如是说。 本报记者 屈雅晴 
■富平县黄窑村
实地采访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如果不是亲身感受,很难相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安工业大学师生走进富平县黄窑村, 一股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风景如画的村庄绿化都让大家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
黄窑村党支部书记陈兴运说,2014年,因为扶贫工作,黄窑村与西安工业大学结成对子,在学校的帮扶下,村容村貌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黄窑村道路状况很差,遇到下雨天,村民出趟门都难,小车几乎开不进村,而现在家家户户铺上了水泥路。不仅如此,以前村子吃的是窖水,现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陈兴运说,如今的大改变,一方面是依托了党的好政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西安工业大学的帮扶。
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同学们围坐在贫困户陈平顺身旁,询问有关帮扶脱贫的问题。陈平顺说,以前村民主要是靠种地收入,每户的年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而现在村上发展花椒、柿子等产业,每户的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为了让村民改变传统思想,村支书组织村民到杨凌农高会“取经”。通过对贫困户的采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晓晨说,让她感受到了黄窑村党支部书记陈兴运带领大家致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提升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西安工业大学出资在黄窑村修建了一座养猪场,由村上统一管理,营利全部惠及贫困户。养猪场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西安工业大学投资近80万元援建。 同学们参观养猪场时,显得格外激动与兴奋。
“经过学校的组织,有机会去养猪场,这让我特别的兴奋和好奇,从小到大只吃过猪肉,并没有真正的看过养猪。”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杜佳庆说,要不是工作人员介绍,还不知道猪舍冬季有地暖,夏季有自制的水帘“空调”。通过这次实地采访学习新农村建设成果,让她充分认识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谢斌 
■周至县竹峪镇丹阳联村
调研采访 感受乡村巨变
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三秦学生记者”昨天走进周至县竹峪镇丹阳联村,围绕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厕所革命等主题展开调研采访,感受乡村巨变。
位于周至县西南30公里黄土坡塬上的丹阳联村是陕西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下联张龙村、农林村等7个村,成立了园林绿化、饮品、服饰、农业旅游、风机制造等5个公司。联合党委以脱贫攻坚为中心,重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开发等工作,全力把联村打造成道德文化高地,旅游度假胜地、绿色人居福地、脱贫致富示范区及“五美”建设样板区。
“丹阳联村作为陕西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是怎么定位的?在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一名“三秦学生记者”提问的话音刚落,联村党委“五美”办公室主任张小兵说:“我们丹阳联村就是农村的经开区、高新区。在管理方面,我们坚持7个村的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各个产业板块独立建账、独立核算、独立管理。”
在龙阳沟千亩红梅基地,“三秦学生记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产业基地是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张小兵介绍道,他们将原本经济效益差的杏树和红叶李嫁接成杏梅、红梅,从外地引进紫沙梅、绿梅等新品种,以苗木产业助推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带动苗木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基地采取党委+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合作模式,直接带动84户贫困户301人,通过签订扶贫协议,每年每户分红2000元,期限为4年。同时,项目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苗木基地务工等方式,间接带动周边200余户贫困户近600人,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光电工程学院的“三秦学生记者”高郑涌感慨地说,“以前都是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农村的变化,这次真正走进新农村,切身感受农民富裕起来了,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你看那一排排整齐干净的房舍鲜花环绕,说明生活美满幸福。让我们走进农村,亲身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的形式非常好。”
首席记者 赵丽莉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感知不一样的农业动力
过去喷洒农药基本上是“肩上背”,费时费力;如今,一架植保无人机“天上飞”,省时省力。昨天,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先后来到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安区黄良街办立园村农田,了解植保无人机,认知现代农业精准化发展,感知不一样的农业动力。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旭阳通过PPT,简短的向“三秦学生记者”进行了介绍,着重讲解了他们公司所研发出的几种类型的植保无人机。在了解了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后,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开始以记者身份进行“实战”采访。他们两两一组,分成四组,分别围绕“让现代农业飞翔在蓝天上”“城里娃的农村梦”“大数据助推现代农业”“陋室中的现代农业”等,采访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成员。
随后,“三秦学生记者”驱车来到长安区黄良街办立园村农田实地采访,近距离感受并操作植保无人机。工作人员为“三秦学生记者”现场演示了植保无人机如何高效完成喷洒作业的技术。在现场,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纷纷采访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植保无人机的相关情况。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还来了一把植保无人机“田间秀”。 本报记者 赵明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从农民画中感受文化传承
在户县农民画博物馆中,西安工业大学的学生们在惊叹鄠邑区农民画家精湛的手艺外,绘画背后的传统文化传承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谈及传统文化传承,农民画作者朱丹红向学生们介绍,以她的画作《彩色的希望》为例,内容描绘了她在校园中教学生们剪纸的场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十分必要。”朱丹红说。此外,她以“新二十四孝”为主题创作的系列画作,也让大家了解到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应通过各种方式对父母尽孝道。
陈嘉乐来自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他作为一名美术生,看到了户县农民画的创作环境与背景,听到作者的创作经历与来源,他感触良多。“对于美术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实用技法与创作手法,更应该采取孜孜不倦的精神去面对创作,细心观察社会与世间万物。”
带队老师吕青认为,此次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通过采访学习,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作为关中地区民间优秀文化的代表户县农民画的发展现状,深切感受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农民画家对传承、发展民间艺术文化的执着,看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白圩珑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