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北京市委副书记张延昆等出席会议。
当天下午,参会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教育工委和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调研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现场观摩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副校长顾涛等陪同。
调研中,靳诺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支持下,大力建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的情况。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与直接领导下成立的首批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五年来,中心依托人大马理学科“集群”优势和北京高校人才、资源、技术优势,打造了一系列重要资源平台,推出了“学习大家谈”“名师大家讲党史”“名师讲坛”“青椒论坛”“疫情防控公开课”等特色项目。尤其是依托中心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重要助力,在网络上引领、在媒体上发声、在直播中亮相、在行动中践行,真正达到了把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抗疫的强大力量、把全民抗疫真实故事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的效果,形成了与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起共克时艰、在线战疫的良好局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从运行模式、主要特色、基本成效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心情况,向与会代表全面展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等资源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口味”挑选“食材”、烹饪思政“大餐”。她表示,作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服务大中小全体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金字招牌”,中心将进一步突出共建共享,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随后,与会代表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案例教学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校团委负责人杨子强以“接诉即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的典型案例”为题,结合中国人民大学“街巷中国”思政实践项目的调研成果,从主要背景、做法与特点、成效与启示等方面,深入阐释了“接诉即办”工作背后展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鲜明人民立场与真挚人民情怀。
课堂上,多位同学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组建“街巷中国”调研团实地探访“接诉即办”机制的真实感受,并以相关案例为切口分享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感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融合中,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形象更加鲜活,师生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有了更深理解。
现场观摩后,齐鹏飞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情况。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是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者。近年来,人大马院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了具有人大特色的思政“金课”模式。希望借助此次调研观摩活动,与各兄弟高校加强交流共建,努力建设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与会代表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样的课堂是名副其实的“高精尖水平的思政课”,一致认为讲好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学案例库,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