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

2016-09-19     来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作者: 隋金波

摘 要:通过介绍大思政的内涵与特点,从大思政视角出发,探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目标体系,内容方法体系,舆论、制度、组织、经费、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以及评价考核体系等,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6)01-0208-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对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尤其是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从大思政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大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必要性
(一)大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大思政是指在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功能、目标、内容方法时的宏观视域。它既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与自觉。简单而言,大思政就是将思政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其具有三个特点。
1. 实践性
大思政在传统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教育,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整体,将教学本身分为课内教学、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三方面。通过三方面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升华。
2. 开放性
大思政提出,教育内容应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引入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打破传统专职思政教师单独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提倡将更多群体纳入教育主体范畴,如团委、辅导员、家长、特殊人群等;教育方式灵活,注重运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介,丰富并创新课堂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3. 延展性
大思政强调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均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使思政教育得以延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必要性
1.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宗旨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仅凭课堂教学实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宗旨决定了其离不开社会实践。由此可知,将实践教学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突出位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宗旨的客观要求。
2. 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快,思想变化快,但其社会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因此,开展实践教学,要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实效性。
3. 实践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多,兴趣爱好广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具有对事物进行辩证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们不满足课堂教授这一单一形式,而是倾向于多样化的、直观的新形式和教学手段,并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研究表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定位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包括课程价值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包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是确保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内容方法体系
内容方法体系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赖以发展的各种丰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的总和。根据教育部、中宣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践教学规范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其内容方法体系主要由四方面构成:第一,认知性实践教学,通过组织法制教育以及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升认知水平,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际感知;第二,探究性实践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勤工助学、生活体验、创新创业大赛、暑期实践等,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参与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和研究能力;第三,服务性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服务和奉献社会中,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舆论、制度、组织、经费、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保障。
1. 舆论保障
要求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舆论条件,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应予以表彰和奖励。除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组织并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外,更要积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形成合力,开展实践活动。
2. 制度和组织保障
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按照高校必修课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学生实践守则、实施办法、实践经费使用办法、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和资料,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做出贡献。
3. 经费和场地保障
实践教学基地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阵地支持,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基本保障。同时,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走出去,引进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持续化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这些形式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和场地保障。因此,学校要提供足够的经费,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 师资队伍的保障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某种程度上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素养和能力;通过引进优秀骨干教师或从社会各界聘请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承担一定教学任务,丰富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方法。在大思政视角下,要真实反映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以及综合素质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实施开放性考核机制,即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机制。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形式为主,采取书面答题和口头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考核以实践报告的形式为主,采取平时表现与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过程主要考核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对基本理论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进而解决理论学习成绩和实际操行表现脱节的问题,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68-70.
[2]王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232-235.[3]王国炎 .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9-11.
[4]呼和,王永顺.“大思政”理念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前沿,2014,(ZC):26-28.
[5]黄爱宝,高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50-53.
(责任编辑:张红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