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一直同外交工作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前,旅游主要扮演着政治性、外事性接待的角色,旅游局也是由外交部代管。当时,接待境外游客是旅游外交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工作的头等大事。尽管在那个年代,旅游外交在国家外交中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旅游产业规模太小,因此也只是作为国家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影响力非常有限。随着旅游从官方走向民间以及入境旅游创汇功能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旅游的经济属性开始凸显。
来源:百度图片
1996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突破100亿美元,标志着我国的入境旅游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尽管入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此期间,旅游行业的着眼点主要在经济方面,对外旅游工作的重心也主要是旅游宣传与促销,旅游外交更多表现为自发的对外交往行为,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新世纪以来,旅游外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03年9月22日,由旅游界推动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友好交流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3800名日本游客参加了活动,成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盛举。特别是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各国纷纷积极争取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国家领导人也频频出席各类旅游活动和旅游国际合作签字仪式,旅游外交开始风生水起。
为顺应时代需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旅游外交”这一概念,并要求“旅游行业要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主动作为、主动发声,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服务游客消费需求,努力开创旅游对外开放新局面”。这意味着,我国的旅游外交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旅游不断丰富外交的内涵。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与其他外交形式一样,旅游外交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但与传统的外交不同,旅游外交具有一定的非正式性和很强的民间色彩。旅游外交这种形式,使得外交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结合旅游的特征及其外交属性,可将旅游外交界定为基于国与国之间游客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外交行为,这种行为旨在通过促进国家间游客的往来、保护本国游客在他国的合法权益以及推动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强国家间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最终为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外交就是要通过主动作为,架起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通过旅游把和平的种子撒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进而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实现国家外交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所说,“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
旅游外交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每年入出境旅游规模近2.5亿人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消费国和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截至2014年底,已有151个国家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成为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平台,旅游外交的独特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凸显。总体上看,旅游外交既有服务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独立性。正因如此,在国家间关系升温时,旅游外交才可很好地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中俄、中韩、中墨、中印国家旅游年,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体现的正是旅游外交的特点。同样在国家间关系低迷甚至恶化时,旅游外交也能很好地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
旅游外交空间广阔。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外交的空间也变得更加广阔,因此需要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拓展旅游外交的新领域。立足于国家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总体目标,围绕国家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的战略,积极推动我国与大国之间的旅游交往,不断扩大旅游交流的规模;围绕国家全面推进周边外交,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区域和次区域的旅游合作,特别是推动沿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开放,使旅游业在睦邻、安邻、富邻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战略,积极引导中国游客前往发展中国家旅游,推动中国旅游产业“走出去”投资发展中国家,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展。当前特别要立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