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在线教育:让思政课走向世界

2017-03-16     来源: 清华大学新闻网     作者: 未知

2015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老师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的慕课平台edX正式上线。这是第一门登录国际知名慕课平台的中国思政课。一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通过edX走向世界。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完整地以慕课形式介绍到全世界。
面向在校生:抓住机遇,迎接教改挑战
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团队,一直以来都有着优秀的传统。2007年,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成为全国思政课首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授课效果及社会评价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主动迎接挑战,利用机遇,探索新模式,于是混合式教学思政课全面推出。
冯务中老师edX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
冯务中老师自己总结,混合式教学有四大环节: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这四者缺一不可。
慕课视频在校内的意义就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观看。冯务中老师打趣道:“特别是大冬天,很多学生对‘长途跋涉’去教室有畏惧心理,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慕课视频对教师也有价值。此前,一位教师一个学期要讲2-4个班,有了慕课后,可以只录制一次视频,播放给所有学生。这样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点问题上,而不是重复一般性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老师的时间。
在时间上解放教师的同时,慕课又给教师的课堂讲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讲授环节,不能再重复那些平铺直叙的一般性内容,教师需要讲带有挑战性、争议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研究才能完成课堂的讲授。
在小班讨论环节,同学们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交流甚至是辩论,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课下布置的作业能够让同学们有更多自我学习与自我审视的机会。
面向全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冯务中老师对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十分认同。他认为不只是清华的同学,不只是大学生才能享受清华的教育资源。
冯务中老师混合式教学小班讨论
以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想做到“有教无类”十分困难。有了慕课以后,“有教无类”得以面向全社会开展。慕课对于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在通过慕课,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即便是边远地区,只要能上网,就能看到清华老师讲课,就能跟清华学生一样接受优质教学资源。这正是慕课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所作出的贡献。
对于思政课而言,慕课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触马克思主义,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据统计,截至2017年春季学期,选修清华大学四门思政课的学生人次已达28万;其中,清华学生人次为1.76万。由此可见,思政慕课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潜移默化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促进。
面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5年,edX通过学堂在线找到了冯务中老师,希望他能向全球推出《毛泽东思想概论》慕课。这门课本来是面向中国学生的,拿到国际上去效果到底如何,冯务中老师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后来他觉得,这是一个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好时机。经过努力,这门课在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面向全球推出。
冯老师与学生讨论问题
到了2016年秋季学期,冯务中老师又主动出击、再接再厉,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部分。冯务中老师认为,“对西方人了解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部分可能更有现实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达给全世界,就是冯务中老师在edX上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
首次上线,《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就达到了4300多人。他们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选课人数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
清华大学创新对外宣传方式,通过在线教育,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介到全世界面前,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这也是承担大学使命的一种表现。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清华大学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小班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清华大学利用慕课这个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新阵地,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中国,走向世界,唱响主旋律。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