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高职思政理论课整体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7-06-21     来源: 中青在线     作者: 未知

国旗班
一、概况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学院重视和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引领作用。针对“课堂不够接地,实践不够融通,评价不够全程”的问题,按照“以知化信、以信化行、以评促信”的逻辑线索,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习评价”三维度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接地:从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困惑入手,确立“观实+解惑+明理”的教改理念,开发了“问题导向+价值引领”专题化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抽象理论叙事向具体形象呈现转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了“问题驱动+师生交互”的“问题链导向下的双向驱动”教学法。
融通:整合“校企社”三方资源,建成了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和师资队伍体系,共同开发了“模块→项目群→项目”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学生校内学习阶段向企业实习阶段延伸,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在两阶段上的融通。
全程:按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建构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相衔接的思政课学习评价体系;开发了“任务布置→实施指导→进度监控→成果展示→双向反馈”五方面集成创新的学习评价系统;形成了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机制。
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的满意度,学习成就感,以及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质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成果。先后被遴选为省首批思政课示范点试点建设项目和省示范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培育点建设单位。
军训
二、具体做法
(一)针对传道脱离“现实”问题,设计全盘接地的整体性教学方案自2009年起,为了破解“理论教学接地不够、与现实贴近不足,课堂学生抬头率不高,参与性不强”问题,设计了全盘接地的整体性教学方案。
1、教学内容:围绕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变”教改主线,按照“精化理论讲解,活化课堂生态”的总体思路,将教材上的观点和结论融入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和回应之中,《思修》与《概论》两门课程分别开发了12和16个教学专题。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上,将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溶入对学生思想困惑的回应和排解之中,建构了“问题导向+价值引领”专题化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资源:按照“宏观抽象的理论叙事向现实具体的形象呈现转变”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围绕28个专题,每个专题制作和精选10个教学视频案例,总数达到280个。每个教学视频案例设计2个互动问题,总数达到560个。每个专题设计了6个学生研讨话题,总数达到168个。
3、教学实施:构建以“看视频—议问题—讲理论”为教学流程的“问题链导向下的双向驱动”教学法,驱动学生“抬头看→动脑想→开口讲”,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建构”转变;驱动教师“聆听学生→解惑学生→引导学生”,实现了教师由“教材复述”向“价值引领”转变。建构了以“师生交互”为核心的“相互对话、分享、启迪”的课堂生态。
师德讲堂
(二)针对授业缺乏“体验”问题,开展“校企社”项目化实践教学2011年起,针对授业缺乏“体验”问题,从“教学项目开发、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实施保障、学习评价优化”五个关键环节以及思政课教学学校阶段“虚化”和企业阶段“弱化”两个实质问题入手,进行了“项目引领、两段衔接、三方共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项目开发:建构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个教学模块。立足模块,以项目开发实施为载体,将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融合,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相衔接,开发了10个项目群。在项目群下,对照理论教学专题内容,设计开发了一一对应的38个实践教学项目及项目任务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规范了实践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实践过程。
2、实施过程: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实施,使思政课由学校学习阶段向企业实习阶段延伸,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两个阶段上的衔接,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政课缺失的问题。截止2016年12月,校内学习阶段学生思政课实践人次达到68600余人次(其中,校内基地实践人次22800余人次,公益基地实践人次45800余人次),企业实习阶段学生思政课实践人次达到39400余人次。
3、建设机制:通过汇聚“校社企”三方力量,建立了包括15个校内基地、42个企业基地、19个公益基地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组建了包括15名校内专任、27名校内兼任、111名校外(企业+社会)兼职在内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制定评价标准,参与教学实施,实现了“校社企”三方共育。
舞蹈大赛
(三)针对解惑是否“见效”问题,实施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2013年起,针对解惑是否“见效”问题,从“要素、方法、过程、平台、机制”五方面,进行了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的改革与创新。
1、评价指标设计: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入手,将“课内”与“课外”两个学习时空相衔接,构建了涵盖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2个观测点的发展导向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系统开发:设置“学生、教师、管理员”三角色不同权限,开发了“任务布置→实施指导→进度监控→成果展示→双向反馈”五方面集成创新的高职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以信息化落实过程化管理,实现了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提升了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和引导性。
学生
三、主要创新点
(一)上天入“地”:教学内容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生活现实的完全对接突破“书本至上、宏大叙事”的教材体系,将建构主义学习论中“自我建构、社会建构、意义建构”的思想在思政课中运用和发展,创新了“观实+解惑+明理”教学理念;从解决学生的困惑入手,创新了“问题导向+价值引领”专题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了“宏观抽象的理论叙事向现实具体的形象呈现转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了“看视频—议问题—讲理论”教学过程及“问题链导向下的双向驱动”教学法。在价值引领与生活现实的对接中,实现了教学向“学生中心”回归。
(二)“返”客为主:学生主体角色在“校企社”实践体验中顺利转换返本开新,解构“教师为主、学生为客”传统模式,将主体性教学理论中 “人的本质是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思想在思政课中运用和发展,创新了“模块→项目群→项目”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相衔接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建构了“校内专任—校内兼任—校外(社会+企业)兼职”师资队伍体系;形成了“校内—企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ICT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在“校企社”三方基地不同情境下的实践体验,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带进社会生活中加以印证,切身感受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提升“四个自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角色由思想政治教育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建构的主体。从而,创新了“实践体验→内化践行→角色转变”的教学范式。
(三)静“观”其变:全程性学习评价增强了学生做“人”的责任自觉变革“知识本位,结果导向”评价模式,将人本哲学中“以人为本、尊重发展”思想在思政课学习评价中运用和发展,教育“为物”向“为人”转换。构建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学校学习与顶岗实习两阶段衔接”的发展导向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开发“任务布置→实施指导→进度监控→成果展示→双向反馈”五方面集成创新的高职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保障了全程性学习评价的实施。从而,增强了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自觉。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