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工作中为救战友不幸牺牲。三天后,在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演讲,后来题为《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稿不足千字,对党的建设的作用却极为深远,因为这篇文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价值观决定着政党的行为方式,一个政党没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灵魂,其行为必然是盲目的。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前响亮地喊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对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的凝练。其后不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再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这些论述,既体现了理论创新的过程,也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过程,其实质还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人无完人,政党也是一样,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政党,关键是看如何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首先,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错误。毛泽东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是共产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其次,中国共产党勇于修正谬误。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来讲,坚持真理的过程必然是不断修正谬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伴随着不断修正错误、克服自身缺点、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把话语权、评判权交给人民,鼓励人民说真话,做到“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党所担负的任务一点不比过去轻,而且更重了。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把责任担在肩上,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建设年代,关键是要敢于担当。如果口头上高喊“为人民服务”却又放不下个人的“坛坛罐罐”,那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就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革命年代,共产党的队伍中“官兵平等”,反对一切特权,党的队伍成为充满凝聚力的战斗堡垒。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待组织和党内同志,要光明磊落、不搞小山头、小圈圈;同志有错,“拉拉袖子”“治病救人”;党的干部要乐于“牺牲小我”、甘于“清贫”,关键时刻“身先士卒”。
中国共产党人勇于修正错误、敢于担当牺牲、对同志如春风般温暖的行为特质,都源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说,中国共产党能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领导力量,得益于党在成长中形成的优良政党文化基因。
政党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孕育、提炼、强化,最后成为文化基因,成为党员的行为准则。文化基因的“变与不变”与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文化都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原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同样存在变异的危险。最容易产生的变异,首当其冲的是价值观的变异,在一些党员干部那里,“为人民服务”扭曲为“为人民币服务”。这两种价值观,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价值观是“总开关”,理想信念出问题,行为规范自然有偏差,而这些失范的行为最后都会在党内政治生态中反映出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扎紧制度之篱,杜绝歪门邪道,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