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2016-05-03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未知

2008年4月,我校第十四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提出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全校2010级2650名同学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0.5%的同学对“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成立了以张德祥书记为组长,主管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拨专款支持全体教师先后到改革开放前沿、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到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考察,将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学校领导每学期定期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探讨解决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路径;学校领导率先垂范,都亲自担任了思政课“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教务处与多个部门密切协作,为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提供制度保障。教务处及时调配全校教室资源按需求有序排课。建立“小班讨论”的指导教师准入制度、聘任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制,初步构建了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辅导员、关工委老教师、机关干部、专业课教师及研究生助教共同组成的思政课“小班讨论”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共有3500人次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了全校5门思政课的“小班讨论”。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政课“大班授课”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课堂,“小班讨论”以自然班级30人为单位,结合“大班授课”所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占授课学时的18%。“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均将案例教学融入其中,同时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 
 
1.大班授课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学校高度重视,把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成立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拨专项经费加强案例教学研究,摸索出了思政课教学案例编写基本规律,编写出版了4门课程案例解析和案例教学教师用书,制作了可视化教学案例等,逐渐形成了思政课专题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统编教材为依据,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以案论理”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互动,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小班讨论重在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班讨论设有指导教师,在部分院系和专业实行2年制跟班式,连续指导同一个班的小班讨论,跟踪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前准备,确定主题和讨论形式,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讨论提纲等;引导和掌控讨论过程,对偏激的观点和理论误区及时进行廓清和纠正;总结提升讨论情况,使小班讨论热烈中不失理性,争鸣中把握方向。 
 
3.小班讨论注重调动学生深度参与。立足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出若干个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讨论主题。学生要按照讨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讨论提纲等。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讨论,如自由发言、辩论、答记者问、以寝室为单位选代表发言、自愿组合发言、个人直接发言、自编情景剧、模拟社区、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大会、知识竞赛等。学生全过程参与其中,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了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已日趋成熟,成果汇总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一书。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首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将“整体教学”转化为“个别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其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知识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 
 
最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