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从“翻转课堂”的视角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症结与对策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李蕉 王博伟

【作者简介】李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博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课题“针对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BJSZ2015ZC009)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MOOC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得益于技术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进步,思政课从过去以大班教学为主的粗放式管理,正逐步转向为以小班教学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的“翻转”,使学生站到了思政课的前台,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翻转课堂”成了思政课教改的新热点。然而,由于师资不足、排课时间等现实原因,目前多所北京市高校的“翻转小班”都在依靠“教师+助教”的模式向前推进: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线上授课,而助教则主要负责线下的讨论小班。因此,思政课的“翻转”能否走向“因材施教”的精细化管理,助教的角色不容小觑。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的“翻转”教学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目前的“助教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翻转”之后小班授课的情况并非都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分工不清:教师与助教之间出现的“断裂”
教师作为全学期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有整体性考虑的。教师和助教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一致认识,是“翻转课堂”模式良好运作的前提:教师所负责的“线上讲授”,与助教负责的“线下讨论”是什么关系?教师与助教的职责有何类似,又有何不同?助教在哪些方面要进行“辅助”教师,而在哪些方面是不该“取代”教师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实施教学之前进行周密的思考。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与助教双方往往并未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达成清晰的认识,致使两者分工不清,甚至出现了“分道扬镳”的情形。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在招募助教时进行事先筛选,实现竞聘上岗;在助教选定后,也未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许多助教虽然是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不一定受过教学技能的专门训练,他们未必了解教师的具体课程设计。一些课程设计了由助教主持的小班教学或讨论环节,也召开了助教培训会议,但会议中未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未针对课程设计展开讨论,只是将教师已经确定好的教学模块分拆给各个助教负责,培训会往往开成了分工会。由此,教师与助教间产生了“断裂”,课程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构想难以实现。
二、缺乏协同:多个助教彼此之间存在的“断裂”
“翻转课堂”要想落实,往往需要配备多名助教,这些助教的背景有别、风格各异,因此,构建团队合作和监督机制,是控制“小班讨论”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助教在课程设计环节的缺席,导致了小班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助教的个人能力,而助教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质量高低不一,则使得“翻转课堂”的优势大打折扣:有的助教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备课、照本宣科,使得讨论无法有效展开;有的助教因缺乏教学经验,盲目效仿教师的授课风格,导致“小班讨论”与“大班授课”几乎重复,使本应该更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小班教学,退化成了缩小版的传统课堂;有的课程虽然招募了相当规模的助教团,但实际运作时各个助教独立行事,各自为政,并不了解也不关心其他助教的工作;有的助教尽管有意识想去借鉴别人的经验,但由于助教团队内部没能建立扁平化、信息化的互助机制,令助教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非常有限。然而,这种助教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可以通过助教团队的内部合作、协同整合进行有效控制的。如能建立一个高效、通畅的助教互助机制,那么每个助教不仅可以“各有特色”,还能“齐头并进”,保证“平行小班”之间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助教彼此之间的“断裂”,使得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之间的落差进一步扩大。
三、目标模糊:助教与学生之间产生的“断裂”
在“翻转课堂”中,助教最核心的作用在于其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准并及时地给予学习反馈,以便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据目前所见,助教对这一目标的认识非常粗浅,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参与非常有限;如果遇到责任心较差的助教,学生有可能完全得不到有效的指导。“翻转课堂”使用助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助教+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它在本质上要求助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度参与、细致观察、及时反馈,最后还要给出可靠的评估。然而,目前思政课的“翻转”,尽管也设计了专题讨论、小组研究的环节,但助教却依然没有参与其中,仅仅在承担一些收发作业、协调分组、组织签到的管理性事务;一些MOOC课程中,助教虽然可以借助在线讨论区与学生互动,但更多的是被动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分散的海量信息又使其难以持续关注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再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生而言,助教扮演的更像是类似“课代表”一样的角色,与课程内容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助教而言,教学更像是一种“行政工作”,并没有“主讲人”的主体意识,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也一知半解,即使面对学生的疑惑尝试进行回应,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深入思考。助教和学生之间的“断裂”,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难以调动,关注学生具体情况的个性化教学也无从落实。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获取知识空前便捷的信息化时代,学生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思政课在“翻转课堂”领域中所做出的一系列探索,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当我们在讨论“翻转”“MOOC”等热词的同时,却不应忽略在操作层面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思政课的“翻转”仍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课堂能否实现真正的“翻转”,其实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助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精细、高效、行之有效的“助教体系”,是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助教与教师之间、助教彼此之间、助教与学生之间,不再产生“断裂”的危险;如果“小班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政课教学则不会出现“真空”的危险。思政课是影响心灵、形塑“三观”的教育,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而思政课教师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的教改之路上,始终要谨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失去了指南针和坐标系的“翻转课堂”,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难凸显思政课的价值。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