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从学术维度的视角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症结与对策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刘新刚

【作者简介】刘新刚,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14~16
2017年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关于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每位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当前很多学者从教学本身探讨这个问题,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想从学术层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问题。这些年我主要探索“学术研究形成框架-学术向教学体系转化形成专题-根据学生变化随时更新案例”的教学模式。总体感觉,这会将课程变成师生探讨问题的载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都不错。这与大学的“发现知识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马克思主义是知识体系,而且是分析现代社会的最有效的知识体系,在“师生共同体”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我想从思政课学术支持的角度谈谈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问题。
一、关于高校思政课学术基础问题的几种错误认识
关于高校思政课学术基础问题,当前大家的认识在整体上是好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思政课不需要学术基础。认为思政课教师就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基本观点,教师只需照本宣科。这种观点,没有考虑思政课本身是一门高等教育课程。高校教学要求在讲授一门学问的过程中,要得出某些基本结论。二是认为思政课的学术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学术,但是也有人认为讲这些学术,还不如讲故事、放视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认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深,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概念、范畴和命题上。由于掌握不深刻,使得有些教师感觉这些概念、范畴和命题离丰富多彩的当今时代太远了,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及。三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应该说,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是不大的。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盛行,影响到很多国家,苏俄、拉丁美洲都是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其影响是最小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不可避免的。新自由主义的研究前提是错的,但是基于错误前提的整个“理论大厦”是非常有迷惑性的,导致少部分教师在潜意识中受其影响。这部分教师潜意识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在授课中就不愿意深层次讲授马克思主义,甚至回避理论、回避重大问题。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弱化,尤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弱化,就产生了以上三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错误观点,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只是宣传;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枯燥无聊,无法解释现实;要么认为在全球市场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
这三种错误认识,都是因为没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其实,这就涉及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科研支持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只是局部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与很多教师交流,发现每位教师在授课时背后都有或显或隐的学术基础。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思政课有效科研支持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所需要的有效学术支持
要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期望,打造高校思政课所需要的有效学术支持。需要直面当前的问题:这些年全球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些弱化呢?我觉得还是由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盛行引发的。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广泛传播,其借助于学术理论的可数学化以及“华盛顿共识”而在全球广泛传播。后来即使引发了苏俄的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美洲的经济停滞、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并最终以次贷危机的形式让美国也深陷其中,其至今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失语就要挨骂”。面对新自由主义,“四个自信”“四个意识”都会受到严峻挑战。所以,当前我们思政课学术创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应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有个名字就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前身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对于“古典主义经济学”我们太熟悉了,因为马克思一生的大部分学术时间都在批判这个古典主义经济学,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了哲学观的厘定[3],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变革[4],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对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系统批判。所以,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过时,而且十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直接运用《资本论》对当代资本主义问题进行了解析:“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5]我们现在需要基于新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基础,确立有效的思政课学术支持框架。从“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的角度确立思政课的学术框架。马克思主义以现实人为研究起点,从现实人角度推出私有产权基础上自由市场经济存在深层次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规律。此处仅举一个例子: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金融深化是科学,并认为其能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给出了金融资本的现实分析,认为其具有“虚拟性”[6]和“垄断性”[7],会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8]以现实人为研究起点,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不但能够批判私有产权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也可以对于我们坚持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对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管理方案,这具有重大现实价值。从这里也能得出商品-货币-市场机制不是人类的未来,我们只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暂时利用之。探讨思政课学术框架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学术成果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探索思政课背后的学术问题是第一步,但是高校的思政课确实不能直接讲学术,需要将学术探索成果转化为教学体系。第一步,学术观点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这种结合有多种方法,这里有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就是专题式教学。进行学术研究可以将某几部分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专题。关于专题的选取,不同人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专题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选择出来的专题如何“都在说一件事”,就是问题的关键。比如,哲学部分的唯物史观、辩证观点、实践观点是如何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运用出来的,等等。否则,不能“月映万川”形成一个学术线索,最后授课就很可能会失败。尤其是多个教师合上一门课的专题式教学,集体备课中备的一个核心内容应该是统一的学术线索,形成统一的谱系,给学生统一的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第二步,选取“面向学生需求的现实案例”。这一步非常重要,马克思剖析了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英国脱欧、法国大选、华尔街中的现实金融案例等,我国也有一些案例,比如,如何解决金融的脱实向虚问题、如何解决土地市场问题等。但是在解读这些案例的时候,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那就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引入商品-货币-市场机制,这就会有商品-货币-市场问题,所以要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在生产力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不是很丰富,学术研究也尚欠火候,至今对于有些章节背后的学术问题尚不能完全把握,我认为坚持学术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思路是值得我们持续坚持的,希望引起学界重视,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3.
[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0-467,496-497,50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