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关于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性的思考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管锦绣

【摘要】新形势下,围绕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改革,更应突出教学的理论品位的挖掘。理论不是教条,理论的“活性”根植于理论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为理论对现实解释和指导的深度与广度。要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应有的“活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具有问题意识。问题式专题讲授是展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实效性;问题式专题讲授
【作者简介】管锦绣,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5.91~9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即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064)和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E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改革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项目批准号:X2015043)的阶段性成果。
新形势下,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王”的理论坚守,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强调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手段改革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重要性而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理论品位”,创新性地开展凸显教学“理论性”的问题式专题讲授,更应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突出教学的“理论性”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教学的理论性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的,体现为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以及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对现实解释和指导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而言,教学的“理论性”主要表现于下述两个层面。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理论教学”的教育意义,其“理论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而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外延更大。“思想政治工作”当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同时还需要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强调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来深入地开展党委、工会、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社团的党群活动的现实意义。相对于理论的课堂教学而言,这些可感性的活动,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强调直接感官性体验对于教育的作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形式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强调理论认知对于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具有鲜明的理论性。这种理论性体现为理论课的理论教育对于实践教育的指导意义,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
另一方面,与其他的专业课程所强调的理论的知识性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还不止于此,它更强调理论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所表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政治性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性。这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知识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内在统一性。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品位”须立足于教学的“理论性”才能获得,其教学实效性之提升也须以突出教学的“理论性”为基础。
2.突出教学的理论性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毋庸置疑,新技术带来的新教学手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感性、实效性是有益的。但是,为了教学的可感性而去伤及理论本身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新形势下,强调“内容为王”的理论坚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只有形成了对理论内在的科学性、逻辑性的认识,感受到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时,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以及理论所蕴含的信服力才能得以显现,从而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持久。
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之认知是增强教学实效性之“基”。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源于教学的理论品位。“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P437)同样,一个民族要站在思想文化的最高峰,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彰显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之价值取向及其自信。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攻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是严峻的。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消除,反而说明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化与复杂化。这种斗争的激烈化与复杂化表现为斗争形式的变化:“以政治斗争为基底的文化价值斗争的新特点”。[3]新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之探索的巨大成就,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魅力、中国话语的优势,不能让他们从理论上明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所彰显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立场,那么,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抵御以“普世价值”所传达的西方文化政治话语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因此,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的辨识力,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的使命感,从而有助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理论认知基础上的信服与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之“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力也是源于教学的理论性,对于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年轻的知识分子群体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理论是渴求的,而非排斥的。面对互联网时代扑面而来的信息源,当崇尚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开始尝试着批判地思考周围的一切时,他们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因此,从深层次来说,大学生对理论是需要的:他们需要用理论指导认识,指导实践;他们也渴求形成科学的“三观”,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服务社会。这是由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所决定的。在信息多元性选择面前,如果我们不重视教学的理论性,而只是娱乐化地取悦于人的感官刺激,“只是重复他们已经知道的、教材中有的、媒体上讲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促成厌烦心理”。[4]所以,只有有效地开展理论教学,合理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进而用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去感染他们,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信服力和认同力,从而在增进教学的实效性中实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的目的。
二、凸显教学的“理论性”与激活理论教学“活性”的问题意识
1.教学的“理论性”赋予理论教学的“活性”
上文已述,教学的“理论性”体现为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以及理论对现实解释和指导的深度与广度。但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止于理论的逻辑本身,因为理论不是教条,理论的魅力在于理论是“活”的。
当前,在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的“活性”方面,存在着对教学手段创新过热的追捧,似乎是“谁不搞‘慕课’,谁就不具有现代观念,谁就跟不上时代潮流”。[5]过于强调教学手段的创新,而不考虑新的手段是否适合于理论内容的讲授,就会带来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被弱化的问题。其结果将是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有的理论性,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活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教学的“理论性”赋予的。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理论“活”起来呢?波普尔的“科学始于问题”观点,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现一再使我们面对新的、预料不到的问题,并迫使我们作出新的,迄今所梦想不到的解答”,[6]理论的“活性”,在于理论要能说明现实问题,并能根据现实问题加以创新。
2.激活理论教学“活性”的问题意识
要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应有的“活性”,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对理论教学表现出来的排斥态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理性思维和理论教育,而是因为我们的理论教学本身出了问题,这就是理论教学的问题意识不强。
“问题”就存在于理论所要揭示和预见的实践之中,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是基于学生思想困惑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对遇到的实践与理论的矛盾而产生的认知困惑,因此,贯彻“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满足学生理论需求的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将教学活动变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从而也是激活理论教学“活性”,使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显现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性的特殊性,要求其问题意识应围绕“双中心”来体现。“双中心”,即党的领导和大学生的理论需求。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中心,体现理论要围绕中央精神和部署来展开,理论的真理性要落实到“巩固党的领导”这个目的上面来。离开了这个中心,理论教学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要满足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这个中心。在生活实践中,大学生存在对社会、时代、人生的困惑,因而会产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就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理论需求来组织教学,从而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问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党中央的精神、政策、方针加以说明、揭示的社会热点问题;另一类是需要理论进一步发展、创新才能加以阐释的重大理论问题。
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可以让大学生们扼住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所迸发的魅力。如果说,社会热点问题显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的话,那么,重大理论问题则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也是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之所在。对于重大理论问题,暂时还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可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路线和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将持续影响着他们,引发他们对身处的时代、社会的深切思考。只有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大学生对理论探索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从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才能成为当代青年学子“三观”教育的坚强阵地。
三、展现教学“理论性”的问题式专题讲授
1.凸显教学“理论性”的问题式专题讲授
在信息爆棚的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信息接收取向,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如何在遵循“内容为王”的理论坚守基础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呢?
理论的深度与“活性”依托于问题意识,从而“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理念也必须通过问题意识来加以体现。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自觉贯彻理论教学的问题意识,创新地开展问题式专题讲授,从而以凸显教学的“理论性”来提升教学实效性。
问题式专题讲授要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以问题为核心创设专题点,以典型案例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作为“问题”的理论内容为出发点,从而以问题来表达理论的“深入”,以典型案例的选取来表现理论的“浅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提出“问题”,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引出理论。在“问题”的指引下,理论内容就得以“呼之欲出”。案例是易懂的,看似是浅显的,案例背后的问题以及问题所揭示的理论却是深刻的。
问题式专题讲授强调问题意识的“以小言大”,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体悟于细微处见“大情怀”。“问题”是基于学生实践中需要理论指导的认识和思想困惑,体现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用户”需求;在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乐趣,感受到理论解释现实的魅力。
要组织好问题式专题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如下方面:
首先,要吃透教材。教师要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逻辑连贯的核心观点和基本观点。这些核心观点和基本观点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科学性的理论体现,也是其意识形态性的理论表达。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关注点来设计理论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理论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将其作为理论教学的问题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最后,依据问题点形成逻辑连贯的专题点。教师根据专题点选取案例,并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安排理论教学的内容,再选择体现理论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逻辑连贯的问题式专题讲授。
在问题式专题讲授中,理论灌输依然是最有效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要理论不是白发产生的,也不是靠顿悟能形成的,那么,一切理论教育教学,实质上都是理论灌输。虽然从形式看,理论灌输存在着认识论的主客体之分,但是,由于理论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客观需要,因而认识的主客体又是统一的。由于理论要指导实践,因此,理论灌输不能从灌输主体的主观需要出发,而要从实践出发,最终是为了满足灌输客体对理论的需要,从而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客体向实践行动主体的转变。虽然从理论灌输的形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灌输的形式主体,但是,从理论服务实践的意义出发,理论需求者才是理论灌输的最终主体。在贯穿问题意识的专题讲授中,强调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遵循,正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内在要求。
作为理论灌输的形式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教学的主导者。问题意识,是教师能动、创造性地把握理论和满足学生理论需求的体现。理论如何把握,学生的理论需求如何满足,问题意识如何体现,理论内容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加以体现,课堂如何组织,等等,都需要教师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在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探讨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育人教育的必要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困惑,从而合理调整教学重点、节奏与形式。
2.问题式专题讲授对教师理论素质的更高要求
问题式专题讲授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教学能手还应该是学科骨干,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完整形象。
作为教学能手,教师的理论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有吸引力。这意味着专题讲授在内容上要创新,理论灌输要有问题意识,要有针对性。同时,讲授不必拘泥于教学手段与形式,或者说,凡是有利于体现教学理论性的一切手段或形式,都应该加以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该具有学科骨干身份。作为理论教学的主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真学、真懂、真信”的使命感,只有做到了对理论认知和认同,从而形成了自觉的政治信仰,才能对学生施以人格力量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做到“在马研马”,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回应各种思潮挑战的基础上,强化、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视域的研究。有了“在马研马”,才有“在马信马”,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做到“在马言马”。因此,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骨干身份,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探索“走出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路来”,7]从而在新形势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小的方面讲,这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问题意识,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研究与理论教学的桥梁。教学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也是科研问题。同时,作为科研成果的新观点、新视角、新素材,是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可以应用于教学的讲授中。这样,问题式专题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与学生分享科研成果的过程,“教师只有拿自己真正研究了并理解了的、自己真正有了深刻体会的内容,去对学生进行讲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自信、自如,才能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辩论,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给予准确细致的回答,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8]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讲授是自信的,学生对新观点、新视角、新素材的分享也是新奇的。在这种“科研教学相长”的做法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理论灌输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才能深入展开,从而理论教学的活力才能得以激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管锦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的理论转换、缺陷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7,(2).
[4]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5,(5).
[5]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6]管锦绣,王贵友.波普尔的批判理性精神与自主性原则[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7]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8]陈占安,刘晓哲.对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