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发挥“择优资助计划”在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周凯 朱健

【作者简介】周凯,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7.11.19~21
培养一批政治合格、学术过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义重大。
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层次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多方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原则上应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按照“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的整体思路,从2017年5月起,共有200多名专家赴全国2596所高校旁听3000堂思政课。这次面广量大的听课调研,既下沉到高校课堂开展实地情况排摸,也专门安排专家在听课后对一线思政课教师开展面对面的指导。在这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中,师资攻坚是重中之重;围绕整体优化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培养一批政治合格、学术过硬的思政课高层次领军人才又是关键之关键,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支撑作用。
“择优资助计划”对于师资攻坚可发挥先导性和基础性支撑作用
在“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五位一体的整体格局中,落到基层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最终成效体现在学生的抬头率和课堂活跃度,体现在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从2017年5月启动的大调研初步情况看,各地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师资结构和水平的不平衡。根据部分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实地调研的反馈信息,各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概括为“三个一”: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都是“一腔热情”想把课上好,让学生能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对照教育部的期待和要求,大部分重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还“差一口气”。本人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较好,在授课内容整合和重点把握上较为理想。但很多师资是博士毕业后到校任教,没有经过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的授课技能培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氛围和秩序,应用启发式、分享式、情境式教学的艺术还不够;比照教育部的高线要求,省属(市属)高校的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没有练就“一身本领”。很多教师本人有上好思政课的愿望和热情,但由于自身专业背景以及视野局限,知识结构偏窄,对于教学内容深度和宽度、理论和现实结合度把握不够,对于课堂教育教学秩序大都不敢抓不敢管。老师讲得很卖力,但学生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到的情况比较普遍。
从整体看,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已经构建起了“学校—省级—国家”三级培训和提升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机制,如“万人计划”(即面向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千人计划”(即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的研修)及“百人计划”(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的择优培训)等。从学校层面看,可通过导师制、专项人才计划、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平台和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从省级层面看,可通过组织专题研修、教学研讨、教学比赛、设立专项人才计划等举措推动提升本地区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准;从国家层面看,可采用设立人才专项计划、评选精品课程、标兵人物评选等方式提升全国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这次组织的大调研同步带来的师资水平提升。包括120多名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在内的专家组到一线旁听和调研近3000门思政课课程;专家听课后即对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指导。大部分专家从提高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对授课教师给予了全面指导,直接对标国家期待和要求,让很多一线思政课教师找到了差距,明晰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培养一批政治合格、学术过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既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又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义重大。“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简称“择优资助计划”)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于2012年推出的一项旨在为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的重要举措。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择优资助计划”愈加受到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认可和重视。总结梳理“择优资助计划”的工作经验和规律,培养一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青年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并发挥他们在“学校—省级—国家”三级体系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不仅有助于打好这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也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长远建设。
“择优资助计划”现实成效和存在不足分析
通过对“择优资助计划”前三届(2012-2014年)部分入选教师的问卷调研,我们从第三方的视角剖析和探析了思政课教师优秀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下面从“择优资助计划”的现实成效,以及从选拔来源、培训体系、所在学校关注程度、资助计划后评估等方面展开分析。
1.“择优资助计划”的现实成效
与当选“先进教师”“教学能手”或课题立项相比,很多受访教师认为“择优资助计划”具有三个鲜明特色:第一,有利于激发入选者的内生动力。对于很多入选者而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能够时时为未来发展持续“充电”;第二,“择优资助计划”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以专项课题的方式去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了“教学科研相长”。同时“择优资助计划”提供了同行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宝贵平台;第三,“择优资助计划”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荣誉称号往往是对个人工作的肯定,而“择优资助计划”强调入选者的示范责任,要求入选者对于身边团队、同事的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
2.“择优资助计划”存在的不足分析
“择优资助计划”由于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入选者和申报者本着更高的期待,在调研中也反馈和提出了一些完善和改进的建议,主要包括:
对于选拔来源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75%的受访教师认为,选拔来源和机制设计较为合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择优资助计划”着眼于培养全国性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不宜过多权衡省市之间的名额分配,选拔机制应恪守严谨性、科学性和原则性,从筛选规定、审查标准和操作程序等环节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发掘和培育能够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教师和申报教师认为“择优”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差异性,确保经济落后省份的骨干教师有更多机会入围,特别是应给予边疆地区骨干教师更多倾斜。
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培训内容来看,择优培训还应紧跟学术热点,突出学理性、思想性和前沿性,侧重提高“择优资助计划”成员的学术涵养。从培训方式来看,以讲座为主的培训形式比较严肃和拘谨。需要提供更为轻松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促进培训专家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搭建权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从“导师制”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位导师要带多名学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一些受访教师建议,进一步研究出台针对导师和入选学员的激励措施,促进二者快速进入匹配状态,使“导师制”发挥实质作用。
教师所在学校关注度亟待提升。大部分学校对教师入选“择优资助计划”尚无经费配套,也无政策倾斜,很多也没有纳入学校的人才梯队建设。一些学校的主管领导对“择优资助计划”所知甚少,相关职能部门也未将“择优资助计划”归入教育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有个别受访教师直言,入选“择优资助计划”在其所在高校不如获得某些荣誉称号或课题立项来得“实惠”,学校没有给予制度化的配套和奖励规定。
呼吁加强入选教师的后评估。纵观各个学科的发展,培养全国性领军人物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任务。经过“择优资助计划”三年培养,入选者知道自己应该承担带团队、面上促进整体队伍提升的责任。但计划期结束后,本人是继续作为“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是作为“骨干教师”培养?不少入选教师本人难以准确定位,为此呼吁能加强对入选教师的后评估,以更充分地发挥“择优资助计划”的后续效应。促使部分教师持续奋斗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骨干力量和后备梯队。
对改进和提升“择优资助计划”实效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调研分析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对于思政课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我们有以下思考与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方合力
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层次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形成系统性、连续性、长期性的战略布局,健全教育部、地方教育工委、高校三者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衔接的三级培养体系。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制度优化和政策引导,可将入选“择优资助计划”设为教师申请更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前置条件。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入选教师的扶持和宣传力度,通过扶持其建立名师工作室等,提升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所在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着力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对于教学科研予以分类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原则上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一方面,作为思政课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无疑是第一职责,“把课讲好”对于入选教师而言,既是使命,更是责任;另一方面,培养“马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师资必须夯实理论功底,提升学术底蕴。对于任何学科的领军人物而言,高水平科研都是引领更高水平教学、具有学科话语权的重要基础。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具体实践中,则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即对“择优资助计划”期满的教师在评估时,作为“领军人物”定位的,强调教学科研并重;作为“学术带头人”定位的,相对更偏重科研;作为骨干教师定位的,更侧重对其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3.构建多样化的培训和交流体系
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首先,培训专家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外,还可以聘请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素养;其次,倡导以课程教学为导向的集中备课、以教材编写为抓手的集体协作、以地区协作为载体的教学研讨等培养体系;同时,更多采取教学展示、课堂观摩、实地考察、田野调研及专题研修等培训形式,提供针对不同层面教师需要的菜单式培训。此外,着力健全以思政课课程为纽带的基层教学组织,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进工作。
4.选派高层次人才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举措。从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而言,思政课教师中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有国内进修、海外访学的经历,还要有意识选派到基层和一线部门挂职锻炼,如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学校的宣传部、文科处等。通过接触基层社会和一线实践工作,推动骨干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挂职锻炼积累教学素材,使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更贴近国家治国理政,社会运行管理的客观实际。
随着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不断深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很多高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配套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方案,力求把工作重心落到基层。通过“择优资助计划”为各地、各高校持续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一定能够在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中,在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3]陈锡喜.紧紧抓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