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点名课”变“占座课”

2018-09-0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吴振东 仇逸

破除高校思政课“独舞”困境,促进各门课程与之同向同行;名家大师为本科生上大课,使思政课堂更具理论说服力……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逐渐从“点名课”变为“占座课”,形成了老师爱上会讲、学生爱听真信的良好生态。
做精思政理论课之“盐”,理想信念教育叫好又叫座
当朋友圈都在被“冰花男孩”刷屏时,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李冉也把这个故事搬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上——“为什么看到这个小男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一下子被戳中的感觉?”
循着这个问题,李冉把课堂讨论的焦点聚焦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新的重大判断上。“过去五年,我们国家的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但这个孩子的存在告诉我们,城乡、区域发展还是不平衡的。”
课程最后,李冉用一张“时间表”勉励学生:“当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正值你们人生的‘当打之年’。换句话说,在座诸位都将参与民族振兴的全过程。”
为积极回应大学生对于系统性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期盼,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学生对于这一系列课的评价是“新鲜有趣”“很是解渴”。
有滋味,先炼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正是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一方面,激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魅力,通过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深化理论研究,促进思政课堂的理论魅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实现思政课必修课内涵发展同时,鼓励各校开设“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并形成全国品牌。
目前,6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在上海高校星火燎原,成为各校思政课“招牌菜”。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课程,均受到大学生追捧。
做鲜“课程思政”之“汤”,构筑育人“同心圆”
教书与育人之间的“两张皮”现象过去长期困扰高校,上海在十余年实践中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深度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教育也由此变“独奏”为“合奏”。
“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复旦大学教授沈皓在《核技术概论》课堂上的这番讲述,让不少本科生颇有感触。一名学生说:“沈老师多次强调‘自主研发设计’,使我认识到专业学习的使命感、荣誉感,专业知识要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上。”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展开深度思考,《中药饮片鉴识》专门设计了进入社区宣教的实践内容,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上海海洋大学,经典课程《鱼类学》把我国鱼类学家艰苦求学、艰辛科考的历程和专业知识讲授相融,使学生对“渔界所至,海权所在”有更真切感受;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中外时文选读》,教师甄选出数篇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演讲或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进行讲解,“中国声音”深深打动了学生……
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说,改革着眼于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职责,在挖掘专业课程育人资源的同时,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过程就像‘溶盐入汤’的过程,正确价值引领与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相互融合,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
如今,通过开掘更多课程的育人元素,上海高校已经形成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6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1000多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3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做强任课教师之“厨”,当好青春引路人
教育部要求,要更加突出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贡献,加快形成适合其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支撑体系,以教师队伍发展带动思政课建设。近年来,上海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促进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课程思政”改革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这是推进教师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现实路径。实现思政教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造性转化,也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4年起,上海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实施市属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其中一个规定动作就是要求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由此,众多知名教授担当本科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发挥了关键的“领头雁”作用,有力带动了“课程思政”在所有专任教师中的全面实施。
在师资培养上,上海构建起市、校两级有机联动的培训体系。市级层面负责研制培训方案、开发培训教材,每年对3000多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高校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分类开展针对性校本研修与培训,为“课程思政”全面推广提供核心支撑。
同时,上海建立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联系高校制度,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头,每年走进高校为学生讲授大局大势、为人为学道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上讲台授课更是成为常态,他们与教师集体备课,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
调查显示,上海高校普遍支持“课程思政”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大学生广泛认可“课程思政”改革,普遍反映“老师近了、课堂活了、获得感提升了”。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表示,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自信”。为此,改革核心任务就是发挥思政课核心和引领作用,推进其他各门课与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确保所有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共同把牢课堂这个育人主渠道主阵地,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