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的赫斯因素

2018-10-12     来源: 学术交流     作者: 宋婷婷 刘奕含

莫泽斯·赫斯是一位对马克思思想有着重要影响的德国哲学思想家。赫斯认为,金钱异化与宗教异化有关,在私有制社会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货币,使得货币成为衡量人的一切价值的标准,成为人的统治者,甚至成为犹太教的神。当前的社会异化已达到了巅峰状态,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马克思进一步追问经济异化背后的根源,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异化。赫斯关于异化问题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异化观的构建有着较大的影响,两者的异化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视角转向中的“赫斯影响”
赫斯早在《行动的哲学》中就提及了经济异化思想,他从人的经济异化视角出发,着重对拥有这一概念进行了着重论述,将拥有与物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经济异化进行了阐述。在赫斯这一批判逻辑的引导和启发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也引用了《行动哲学》的拥有概念。在赫斯看来,金钱是人本质的异化,也是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并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马克思以赫斯的金钱异化观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建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大大拓展了异化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了异化逻辑框架的内在转换。
“赫斯认为,宗教与政治的结盟是导致市民社会异化的关键因素,从而将宗教批判推向政治批判。如果说中世纪是宗教对人的统治,那么现在就是政治对人的统治。”政治解放只是形式上的解放,形式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在马克思研究经济领域之前,同时代的赫斯已经先行认识到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赫斯在对社会主义的论证过程中由哲学领域转向了经济学领域,这一思路深刻启发了马克思,并使其完成了经济领域的转向。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促使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赫斯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开始的以劳动角度出发看问题、理解人,深入到了生产关系领域,将生产劳动要素加入实践,使现实因素纳入到劳动这一环节中,寻求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二人对经济异化批判视角有着传承关系。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中的“赫斯因素”
(一)异化与异化劳动
其一,在对劳动性质的阐释上二者有相似之处。赫斯认为自由的行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本质,但由于货币拜物教的存在,人们用自由换取金钱,受金钱所支配,人的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马克思在论述劳动的性质时,引进了‘异化劳动’概念,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原本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却发生了异化。因此,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的自由创造活动,而变成了目的外在于自身的强迫性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
其二,在对异化四种形式的阐释上二者有相似之处。赫斯与马克思都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活动,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进行了着重考察,深刻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人与活动相异化、人与劳动成果相异化、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赫斯异化的四种形式的基础上深入到了生产关系领域,进一步地对经济异化背后的生产力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追溯,从而促使其唯物史观思想的建立与形成。
其三,在对异化根源的阐释上二者有相似之处。赫斯认为人类在当代异化的根源则要归因于私有制,主张通过渐进式的伦理教育和私有财产的废除来扬弃异化,这种主张注定只是一种空想。但赫斯依托于货币这一中介,实现了异化观经济领域视角的转换,从而影响了马克思异化观的形成。马克思将宗教异化的根源归因于世俗异化,又将世俗异化归因于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互动关系中。以往观点普遍认为,私有制产生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因,私有财产是果,因此异化劳动才是根源。但马克思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二)人本质的复归
赫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活动,人的本质遵循着人的应然状态—人的实然状态—异化的消除与人本质的复归这一理论逻辑,“人的本质是自由活动和直接的社会交往——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取代自由劳动,人与类分离、人与物颠倒,社会全面异化——人类将在经济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改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有本质和类本质的回归”。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逻辑和人本主义逻辑与赫斯的思想大致类似。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即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并改造着自然界,使自然从与人对立的力量,转变为能够被人所驾驭和支配的力量,从而使自身的本质得以确证。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的真正本质力量的复归。
(三)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路径
在人类解放的走向上,两者都试图找寻人类的解放之道,遵循着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类社会解放的致思理路。但赫斯是较早的提倡者,并为马克思通过根除私有制和分工,并在共产主义层面上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这一致思路径,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着重分析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异化劳动,试图对异化劳动的内容、根源及扬弃的路径、实现共产主义等层面,展开深入的剖析与探究,由对副本的批判转向了对原本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市民社会自我分裂的根源,为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实现共产主义作了眺望式的构想。赫斯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抽象的、伦理意义上的,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付诸实践的,在物质的生产过程中揭示无产者生存困境的根源,从而使得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进而剖析出人类历史和人的解放之道。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超越性和科学性
(一)立足于生产劳动
马克思以异化理论为基点,立足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寻求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及其消灭途径,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实践路径。赫斯的异化理论却未能跟马克思一样去深入剖析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即劳动的异化。赫斯对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的理解仍建构在抽象的人本质的基础上,伦理人本主义的色彩浓厚。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问题本身就蕴涵了问题的解决。分工是解决迷雾的一把钥匙,是揭示根源性问题的立足点。由于个人屈从于固定化分工,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异化劳动。而分工的细致化,加速了资本和劳动的分裂、利益的分化。分工越发达,冲突越剧烈,并加速了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而产生了私有制,并出现了保障利益的阶级。其中,占据生产资料的阶级统治着另一个阶级。只有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以及在私有制和分工成为制约发展的桎梏,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时,分工才能被消灭。生产的发展,使得普遍交往得以可能,而普遍的交往能打碎固定化分工的链条,由此从根源上消灭分工,根除异化劳动,铲除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发展。
(二)立足于现实的人
赫斯研究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在抽象意义上的人,而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在人类劳动的历史中去寻求异化的根源。在对待异化的态度上,马克思更多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异化的。他认为异化和异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由于受现有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通过异化来发展生产。在这种意义上,异化是人的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的积极方式。“而赫斯更多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异化的,强调异化扬弃的主观努力和道德教育作用。相较于赫斯而言,马克思从人的异化状态追溯到生产‘劳动异化’,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异化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必然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资本和劳动的尖锐对立,因此,要实现私有财产的扬弃,需要借助于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立足于无产阶级这一革命的主体力量,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深入到现实中去,从而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解放无产阶级自身,进而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三)共产主义的历史生成逻辑
赫斯的共产主义从人的本真状态出发,再到人的实然状态,最后通过摒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复归这一人本主义逻辑思路,但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展开的现实。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看作是扬弃异化、消灭私有制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人类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定型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要通过废弃私有制的途径来扬弃异化,但总得先有异化才能扬弃异化。”
此外,赫斯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需要依托渐进式的改革,并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来考察扬弃异化的途径。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得以可能,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认识层面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并且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赫斯,实现了人本质理论的根本变革。
总之,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根源,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因此,需要扬弃私有财产以及产生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为后来确定受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的分工这一异化的根源,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来探讨扬弃异化的可能性指明了方向,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人文社科规划资助项目“玛莎·努斯鲍姆实践哲学思想研究”(HDRC201626)
(摘编自《学术交流》2018年第6期《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的赫斯因素》,中国社会科学网 颜兵/摘)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作者简介:宋婷婷,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