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学思想基本要义探析

2018-10-1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孙福胜

内容摘要:马克思中学时代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写的三篇中学考试作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德行、人的职业和人的幸福的基本看法,蕴含着马克思中学时代人学思想的基本要义,即“为对方作出牺牲”“最能为人类而工作”“为人民谋福利”,初步形成了马克思早期的德行观、职业观和幸福观。
关键词: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学考试作文;德行;职业;幸福
马克思在1835年8月间,写下了三篇中学考试作文,分别是中学考试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中学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学考试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这三篇中学考试作文是马克思17岁完成的,他在这个时期写下这样的文章,对于他的德行观、职业观、幸福观的形成是具有影响的,特别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本文试对这三篇文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基本要义的耀眼光芒。
一、德行观:有德行的人“为对方作出牺牲”
马克思在《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中指出“基督同信徒结合为一体”,“是否由人的本性所决定”,这需要考察。他认为,“基督同信徒结合为一体是必要的”:一是“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这是人的本性;二是“离开基督,我们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会被上帝所抛弃,只有基督才能够拯救我们”,基督关爱人;三是“使人同基督结合为一体的最伟大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为他们而牺牲自己”、“彼此为对方作出牺牲”,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可以“使人内心变得高尚”,做到“向博爱和一切高尚而伟大的事物敞开的心”,能够“使人得到一种快乐”。“基督同信徒结合为一体”就是“葡萄藤和枝蔓”的彼此依附,就是“基督本人的道”。
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提出了“有德行的人”的特性,即具有“为他们而牺牲自己”、“彼此为对方作出牺牲”精神的人。在这里,马克思的“要有爱、要有牺牲精神”的德行观初步呈现出来了,特别强调作为“有德行的人”应具有牺牲精神,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应感受到崇高和快乐。
二、职业观:完美人“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其一,完美人的本性是“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其二,真正的乐趣和幸福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认为,只有为“人类福利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美和拥有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提出了“完美人”特性,即能够作出“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选择的人。在这里,马克思的职业观初步呈现出来了,就是“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观,即一个人,在深刻分析自身需求和能力后,确定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努力坚持做下去,即便是为此牺牲了自己,也是值得的。
三、幸福观:幸福人“为人民谋福利”
马克思在《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中论述了“最美好的时代”是“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私”的时代,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是“为人民谋福利”:一是他“为改善动荡的国家状况而选拔的人们所建立的机构和制订的法律,对于消除内战造成的混乱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二是他“吸收了许多智勇出众的人”进入元老院,贤者执政、政治清明;三是在他的时代“各种技艺和科学繁荣昌盛”,许多作家的作品成了“几乎所有民族从中汲取教益的源泉”,科学技术繁盛。他“保障人民的自由”,“愿为人民造福”,人们称他为“神圣的”,认为他是神,从这些方面来说,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算是最好的时代,他“应当受到很大的尊敬”。
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提出了“幸福时代”的特性,即“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私”的时代,执政者要“为人民谋福利”“愿为人民造福”。在这里,马克思的幸福观初步呈现出来了,特别强调人们的道德水平要高和进取心要强。
马克思的三篇中学作文深刻说明了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对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等诸多人的问题展开思考,对人的德行、职业和幸福等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予以关注。观点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对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统一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这种局限是与马克思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经历有一定联系的。虽然那时马克思还没有成年,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过了和他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这为后来马克思献身于人类解放事业提供了无穷动能。
马克思早期的德行观、职业观和幸福观构成了马克思中学时代人学思想的基本要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是理论启示,为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路线形成提供了指引,即无产阶级要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幸福而奋勇斗争,在革命斗争、政权建设和远大目标实现等过程中,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做到心有人民,为人民服务;二是实践启示,为生活于世的人们提供了人生成长的有益借鉴,即应努力树立崇高美好的德行观、职业观和幸福观,勇于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甘于为人类福利而劳作,必要时敢于牺牲自我,倡导和谐和睦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马克思中学时代人学思想基本要义激励着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立下远大志向,勤奋刻苦学习,积极成长成才,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9-46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