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理论教学)

《思想理论教育》| 刘建军: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

2020-04-20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 刘建军

[摘要]爱国主义是世界性现象,但在中国语境中却有着更为浓厚而稳定的社会氛围、更为宏大而神圣的话语表达,这透露出爱国主义在中国实际上具有理想信念或信仰的意义,只是没有明确表述而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现象,本身就包含有理想信念的元素或层面。在爱国主体的“心理-行为”结构中包含着信念的底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包含有爱国主义成分。爱国主义不仅具有理想信念的意蕴和信仰色彩,而且它本身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理想信念或信仰。
[关键词] 中国语境 爱国主义 理想信念 信仰
我们通常并不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来谈论,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思考也会发现,爱国主义在我们的语境中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信仰意蕴。揭示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爱国主义有一个更全面、更综合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打通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性把握。
一、问题的提出:爱国主义话语中透露出信仰讯息
在通常的话语中,我们并不把爱国主义看作一种理想信念或信仰,也不用理想信念的话语来谈论它。不论是日常话题还是理论话语,都是如此。我们在谈论理想信念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而在谈论爱国主义的时候,不论怎样强调它的重要性,一般也都不会出现“爱国主义信念”或“爱国主义信仰”的说法。假如有人这样来称呼爱国主义,人们一定会觉得奇怪的。而且,与之相关的是,在谈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也往往把它与爱国主义教育区分开来。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人们觉得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或一些感性的东西,并不是一种层次很高的精神观念,没有达到理想信念的高度。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爱国主义处在更为基础的层次上,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东西。或者说,爱国主义是一种大众化的普遍性的层面,而理想信念则往往是一部分人才具有和达到的层面。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迹象,表明爱国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朴素感情和感性意识,而是一种丰富而综合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有更为深刻的精神层次。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爱国主义话语的考察来寻找这些迹象。虽然爱国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所有国家都有爱国主义,很多国家也大力提倡爱国主义,但相比之下,中国人谈论爱国主义的方式和话语毕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体现着一种更为浓厚的爱国主义社会氛围,并透露出一种更明显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首先,中国人普遍地对爱国主义持肯定态度。对中国人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正面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很少有人提出质疑,即使有个别人有所质疑,也不影响中国人的整体态度和共识。甚至在全球化条件下,在西方文化强势影响下,国内有人表现出某种“恨国主义”,但他们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这些人也是把自己标榜为“真正的爱国者”,并表示他们质疑的不是爱国这件事本身,而是中国的体制。这样一种想当然的爱国意识,可以说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因为中国悠久历史上一直对爱国持普遍的正面态度。从历史到现在,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其次,中国社会特别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及其教育。党和国家历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都谈到爱国主义,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2015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全面论述。他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条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
再次,中国在表述爱国现象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往往都是大词,而且有一种不断提炼和升华的趋势。这里涉及三个概念: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其中,“爱国”一词是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它既可以作为小词来使用,表达个体的爱国感受和情怀,又可以作为大词来使用,表达一种社会价值观。从我们正式的语用情况看,更多是把“爱国”作为一个大词来使用的,把它作为我们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价值理念的第一个就是“爱国”,而且在各种行业规范和乡规民约中,打头的第一个词也往往是“爱国”。但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中我们较少简单使用“爱国”一词,而是更多地使用“爱国主义”这样有高度的理论词汇,人们在谈论这一问题时也是这样用词。当“爱国”成为一种“主义”的时候,它已经带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精神性了,已经是某种带有信仰意味的表达了。因为“主义”正是现代社会中非宗教信仰、特别是政治信仰的常见表现形式。而且,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中,也并不满足于“爱国主义”表述,还进一步提出“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更高级的表述,这就更加突出和聚焦爱国的精神层面了。
最后,中国的爱国主义话语表现为一种宏大叙事,具有一种神圣性话语特征。我们党和国家的爱国主义语言表达往往都十分宏观,具有一种宏大气势和庄严情感,架构起一种宏大叙事的风格,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冲击。有些表述反复出现,具有雄壮的节奏感,并形成一种话语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再次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2]在谈到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时,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3]这种“三个最”的表述,表明爱国主义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中国的爱国话题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中国的一种主流文化,而且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擅长宏大叙事,喜欢使用宏大的词汇并作有高度的概括和论述,等等。但是,还有一个易被人们忽略的原因,即爱国主义之所以得到如此神圣化的表述,是因为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位置,并不仅仅是一种朴素感情而已,还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理想信念了。
这一点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献中已有一些体现。尽管我国官方文件中通常并不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来表述,但这并不排除在个别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在爱国主义语境下明确提到了“理想、信念”,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这里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包括爱国主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4]在这里,表述已经很清楚了。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次指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5]在这里,“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的表述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爱国主义的信仰内涵,但囿于长期以来的话语习惯,还是配上别的词如“精神依靠”、“精神力量”等,以避免出现对爱国主义信念的单独表述。
二、爱国主义心态中包含有信仰的因素
我们的爱国主义话语所透露出的信仰讯息还是外在的,实际上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来源,是爱国主义信仰属性的一种内在表达。当我们转向现实中爱国者的内心和行为状态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信仰元素。
在爱国主体的“心理-行为”结构中,本身就包含着理想和信念的因素。一定主体的爱国状态本身包括从内心情感到外部行为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有若干环节,信念即是其中之一。综观学界对心理过程和要素的划分,从简到繁有三种方式。最基本的是三要素划分,即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这是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有人进一步扩充为四要素,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还有人更进一步扩充为五个元素,即“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这三种划分只有详略的区别,而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如果说前两种划分还不容易看出爱国心理中的“信念”元素的话,那么到第三种划分就很清楚了。
在心理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上把“爱国信念”独立出来,使它具有与“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爱国行为”相并列的地位,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它表明在爱国心理或心态中包含着信念的成分,这种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是完整的爱国心态。其次,它表明这种爱国信念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其他成分,或为其他成分所替代。再次,它表明“爱国信念”在爱国者心理和行为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向“爱国行为”转化的中介环节。爱国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一种实践行为,而从前者向后者的过渡和转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因素,就是“信念”。最后,它也能够表明,“爱国信念”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和精神空间,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信念”可以是一种一般层次的心理现象,而且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哲学上通常把它归之于“社会心理”范畴。但“信念”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高级的理念,它由理性观念转化而来,并与抽象观念结合在一起。“信念”还可以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精神状态和境界,甚至可以进一步升华到“信仰”的高度,并成为一种“信仰”。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爱国心理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深入爱国信念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在爱国心理或心态中,“信念”的存在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孤立的元素而与其他元素相并列,而是渗透性地存在于知国之明、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中。“信念”的心理形式是“相信”,而“相信”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底色。“相信”是一种趋向肯定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是形成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所有心理元素都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现象,都有意或无意地体现着主体的肯定态度。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相信”和“信念”,知国之明、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就成了虚假的东西,因而它们实际上就不能存在了。
“信念”在爱国心理或心态中的地位,并不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只要我们考察一下中国人的爱国心态,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和体现的理想信念成分。
从爱国认知来看,我们对爱国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已经形成了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在话语方式上体现出来。而且,这种认知正在一步步地揭示出爱国的信仰内涵。
从爱国情感来说,其中已经包含有理想信念的成分。其中一些情感样态,如对国家的尊崇感、神圣感、依赖感、归属感以及感恩报效的情感等,都具有信仰的意蕴。至少对一些爱国者来说,自己的国家不仅是一种热爱的对象,也是一种信仰的对象。特别是对于体现国家存在感和形象的代表性符号,爱国者是以一种神圣而敬拜的心理来对待的,绝不允许任何亵渎。比如,国旗、国徽、国歌等,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歌的奏唱、国旗的升降有严格规范,决不能马虎和随意。《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齐唱国歌。奏唱国歌时应庄严肃立。”显然,这里的神圣感和崇敬感等,都表明爱国主义的信仰内涵。
从爱国意志或“强国之志”来看,其中包含着更为明显的理想信念成分。一方面,“强国”体现的是理想及其追求,即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国,并为此而奋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身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表述,体现了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而“志”本身则不只是一种意志,更是一种信念,可以说是“信念”一词在中文中的表达。“信念”一词是近代以来才出现在中文中的词汇,在古代是没有的。中国古人通常是用“志”来表达一个人的“志向”和“信念”的。可见,“强国之志”本身就是一种为实现国家强盛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从爱国行为来看,其中也有理想信念的意蕴。首先,这里的爱国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不是受外界强迫而产生。这样的行为必定有其主体的动机和内在信念。其次,这里的爱国行为是一种惯性的行为,而不是偶一为之的行为。这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就需要有稳定的情感和内心信念作为支撑。再次,这里的行为是能够达到献出生命的层次的那种牺牲行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坚定的爱国者,他们自觉自愿地为了自己所爱的国家而作出奉献,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遗憾,而是认为这样的牺牲恰恰体现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这种情况显然只能是出自信仰。
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我们大力提倡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体系,大体说来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仰;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四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作用的信赖。在这“四信”系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居于关键地位。而在这四个层次上,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层面上,内在地包含有爱国主义的成分。
首先,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具有中国印记和中国色彩。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是全人类的,不限于中国,但是在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内的。而且我们在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当下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带有中国色彩,它与爱国主义也是并不矛盾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是从爱国主义升华到共产主义的。当他们实现了这个升华而成为共产主义信仰者的时候,并不是放弃或摒弃了爱国主义,而是同时也升华了爱国主义,把爱国主义作为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个方面而包含在自己的信仰中。所以,在延安时期,当有人采访毛泽东,问他首先是中国人还是共产党人时,毛泽东做了毫不犹豫的回答。因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包含着中国元素和底色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人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具有爱国主义意蕴的共产主义信仰。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包含有爱国主义的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体现,也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本身就包含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内,这一点在“中国特色”四个字上就直观地体现出来。“中国特色”不只是“特色”而已,它还是理论立场和实践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体是重合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从实践上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既是一种社会主义理想追求,也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明确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6]可以说,不包含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在内的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是真实的爱国主义;同样,不包含爱国主义的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也不是真实的。
再次,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也包含爱国主义的成分。对未来的希望特别是信心,是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对这个伟大目标和梦想有着强烈的实现渴望和意愿,而且有着对于这一目标和梦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心。而这种对未来的信心,是当代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我们爱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有信心,这是当代中国人爱国心态的核心内容。爱国不只是依托朴素的感情,更需要有坚定信心的支撑。如果对自己热爱的国家的未来没有信心,那么他的爱国之心就会逐渐冷却,甚至走向反面。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出“恨国主义”,并不见得是因为他们本身缺少朴素的爱国之情,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的发展进步缺少信心。
最后,在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信赖中,也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成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和信任是理想信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党的存在和坚强领导,才使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有了着落和靠山。而在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信赖中,也包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爱国者,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爱国与爱党在当代中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有的人来说,他们对党的性质、宗旨可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制度也可能缺少深刻的理解,但他们之所以仍然能够对党有高度的信赖,对习近平总书记有高度的信赖和敬仰,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党的领导,特别是中国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
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信仰
在我国语境中,爱国主义不仅具有某种朦胧的信仰意蕴或信仰色彩,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信仰的高度,甚至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
虽然在一般的爱国心理中本来就包含着理想信念的成分在内,存在着进一步升华为理想信念高度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人来说,或对所有的爱国者来说,爱国都是一种信仰。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一个广阔的精神空间,具有不同的境界层次,表现为不同的主体状态。对有的人来说,爱国只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对有的人来说,爱国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对有的人来说,爱国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对有的人来说,爱国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当我们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信仰的时候,指的就是它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表现。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信仰。
当有的爱国者达到这一信仰境界的时候,他的爱国信仰是与另外的信仰合在一起,还是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对有的人来说,他有自己明确的信仰,如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不是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去标榜自己的爱国主义信仰,而是在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同时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信仰。正如前文所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成分。还有的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他们也通常不会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标榜爱国主义信仰,而是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并在其中得到体现。对于上述这些人来说,爱国主义信仰并不是他们的一种独立的信仰。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们的爱国达到了信仰的高度,那么爱国主义就能够成为他们的独立的信仰。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并应该从信仰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自己的爱国状态,自觉地以信仰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爱国表现。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这一境界。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尽管真正的爱国者代不乏人,而且出现过许多为国献身的爱国者群体,但是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崇高信仰的毕竟还是少数。正因为多数人并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因而爱国主义在社会公众层面并不是作为一种信仰体系或信仰文化而存在的。我们通常谈论爱国主义的时候,都不在理想信念的层面上谈论,而且尽力避免明确地谈论爱国主义信仰。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向着信仰层面前进,不断提高爱国主义的境界,努力使之逐步达到信仰的高度。另一方面,要避免脱离大多数人的实际而空谈爱国主义信仰。当我们说爱国主义具有理想信念的意蕴,甚至说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想信念的时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为理想信念来看待和处理的。揭示出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并强调弘扬这种信仰层次的爱国主义是一回事,但盲目提升爱国主义,把理想信念看作爱国主义唯一的存在形态和层次,那是另一回事。要避免那种一味拔苗助长的做法,避免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悬在半空中的信仰,使之变成空洞口号的做法。否则,就违背了我们揭示爱国主义信仰意蕴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4.
[4][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129,129.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04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