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新配方”

2020-06-11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邓 鹏

核心提示: 新媒体传播具有放大“蝴蝶效应”,凸显“意见领袖”,强化“刻板印象”,弱化“沉默的螺旋”的特征,从主体、客体、介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从强化新媒体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新媒体环境、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四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摘要】新媒体传播具有放大“蝴蝶效应”,凸显“意见领袖”,强化“刻板印象”,弱化“沉默的螺旋”的特征,从主体、客体、介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从强化新媒体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新媒体环境、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四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政课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而新媒体具有内容新颖、速度快、影响力广等传播优势,深受高校新时代大学生喜爱,是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新配方”和重要工具。为此,高校要客观认识新媒体传播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顺势而为,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广播、电视、报刊、户外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媒体形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传统媒体创新而产生的新形态,如移动电视、网络电台、微电影、手机报等;二是借助新技术而催生的新生媒体,如网站、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它们既拓展了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又丰富了媒体形式,被称为“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放大“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曾经指出,一个微小的初始条件变化,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和巨大连锁反应,形成了“混沌理论”,这一理论也被用来描述新媒体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自主性、开放性、跨地域性,新媒体中任何内容都可能够被网络迅速传播和瞬间放大,引起网民迅速围观、评论、转发,把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演变为现象级问题,引爆网络舆论。
二是凸显“意见领袖”。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给网民提供了更多发声的权利和机会,但每位网民的言论对舆论影响的权重却不一样,影响权重比较大的人常被称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通常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商界精英、网络大V、网红等,他们在网络中的话语比普通网民更具煽动性和号召力,其话语方式、内容甚至左右部分网民对日常事务的价值判断。
三是强化“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人或者事物形成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表现出强烈的站队意识。在“刻板印象”作用下,人被贴上各类标签。而新媒体中发布的教师失范、医生无德等负面信息或极端事件,会加深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偏差,放大人们对事物的消极心理,强化其先在的“标签化”态度或“先入为主”的认知。
四是弱化“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总是试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当发现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增多时,他们会强化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观点支持者少时,他们会屈从环境压力而选择沉默。但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这种“沉默的螺旋”机制被弱化,网民开始尽可能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以彰显个性。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带来的挑战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教育者通过教学使受教育者接受其教学形式,融入其教学过程,悦纳其授课内容。思政课亲和力与思政课所涉及的各要素和所处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新媒体传播对思政课教学构成了以下挑战:首先,教育主体“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并非指思政课教育者的中心地位消失了,而是指被弱化了。这是因为新媒体传播模式不是一对多、多对一,而是多对多的信息传播,信息来源更加多元。新媒体在信息获取、使用和创新上,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解构了传统“你讲我听”单向传输、二元闭合的教学结构,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关系之中,学生可以不用完全依赖教师获得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教师的信息权威感。
其次,教育客体“紊乱化”。微信、微博、微视频、网络社区等平台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对这些信息随手转发,也随时遗忘,缺乏深入思考。同时,新媒体传播具有强大渗透力,打破了思政课教学对环境的可控性。一些新媒体传播为了获取流量,一再扩大部分敏感甚至不实信息的传播,重构了复杂的信息环境,这给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工具理性、个人英雄主义、“三俗”信息也含混其中,于是,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各种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扰乱青年学生思想和意志。此外,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钝化。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转载、复制的同时,容易产生屈从和依赖心理,一味依赖信息内容的既定思维,这势必滋生慵懒习惯和惰性思维,抑制大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最后,教育介体“多样化”。传统思政课教学更多地采取“宏大叙事”“元叙事”话语方式。而新媒体注重“图像叙事”“微叙事”方式,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借助新媒体技术,把宏大教育主题耦合到现代教学技术之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授课技术更具现代性,视觉传达更具多样性,才能让学生更易接受。
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新媒体传播对思政课教学形成的挑战,迫使高校思政课必须更新“配方”、优化“工艺”、美化“包装”,多做“功夫菜”,提升亲和力。
第一,强化新媒体理念,让教学更好适应学生。现代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键在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现代意义上的学已突破传统时空概念,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必须进行现代转型,在教学理念中植入互联网、多媒体思维,树立以新媒体支持教育教学的理念,对“报、网、端、微、屏”等新媒体上的内容进行价值甄别、精心选择,恰当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案例之中,满足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第二,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要推动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一是发挥线上教育作用。课堂教学要运用新媒体向课堂内外辐射,形成全时段全天候教育氛围,教师教学要借助微信、QQ群、微博、社区论坛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引导,以实现润物无声。二是用新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制作成电子书、微视频、微课程、慕课等上传至学生学习的微信公众号、APP、网站等,供学生适时学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第三,融入新媒体环境,激发师生主体间性。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学生时刻浸润其中,为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提供了便利。一是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实现从灌到导的转变。教师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及时、广泛等特征,把新媒体内容通过微叙事、微话语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和激发学生去自主学习,正确看待和分析新媒体相关内容。二是把新媒体植入思政课教学各环节,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把新媒体广泛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之中,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氛围。
第四,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完善学习考核方式。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要求和“大思政”格局,建立电子考核平台,实现高校思政课从考试到考核的转变,以考核促进教育教学,用考核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一是开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控平台。该平台对学生出勤情况、听课状况、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等进行全程跟踪和统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升教学针对性。二是建立全员全方面考核平台。避免“一考定终身”,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探索联合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构建反映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知、能、情、行等情况的学习电子档案,将电子档案作为综合考核学生的依据,全面反映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和践行能力。
(作者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TJKSQN17-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4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