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王宁】以首善标准办好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21-02-09     来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创刊号)     作者: 王宁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北京作为首都,始终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坚持“八个相统一,持续提升首都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取向
北京市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高校思政工作,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担任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蔡奇同志、 陈吉宁同志每年带头上讲台,20多位市领导走进高校为学生讲思政课。
深入推进“三进”。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求各高校在本学年面向大一新生普遍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每年建设一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扎实开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系统实施“十大工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十大工程”,即“数字马院”建设工程、网络引领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教师培优工程、教法创优工程、质量保障工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创新孵化工程、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北京高校思政课案例库建设工程。这十大工程是北京市改革创新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抓手和重点任务,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落地见效。
统筹建好社会大课堂。强化实践育人 推动思政课堂融入社会现实、贴近时代脉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服务保障国庆活动、打好抗疫阻击战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思政课。打造多元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把首都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课堂。
二、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 着力打造特色北京课堂
北京市立足实际,强化特色,围绕课程实效性和学生获得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教学,打造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北京课堂”。
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建立“市级示范+校级协同+校内集中”三位一体的教师备课机制,市级层面定期组织一线教师集体备课。创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市级思政课,组织近百位理论名家为学生系统授课。创设“同备一堂课”制度,第一时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累计收看超过500万人次。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案例库,全面开展案例教学,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
提升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设立21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和13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开设20门 “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等,逐步破解教学中“讲不活”“讲不透”等问题。探索思政课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社团指导教师,推动思政课教师进宿舍、进社团、进学生活动,以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发挥艺术类院校特殊作用,邀请艺术名家为全市学生开设市级思政课。
搭建整合性、协同性创新平台。 建设“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建设“六大平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信息资讯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起11个“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汇聚校内相关学科专家及京津冀地区高校资源开展协同研究。
推进全学段、 一体化建设。成立全国首家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德育研究的一级学会——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推动构建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海淀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联合北京卫视录制《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疫情防控特别节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规律,开展思想教育,全网累计收看量超过 7 亿人次。
三、 配齐建强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批领军人物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北京市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学校思政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按照 “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打造一支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拓宽多样化选聘渠道。严把入口关,从国家、社会和学校统筹发展的高度考评人才质量,选拔和培养对党和国家有深厚感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志坚定,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爱、态度恳切的思政人才。实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配备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形成“引一批”“转一批”“聘一批”“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引一批”,就是面向社会吸引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在职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到高校兼职讲思政课;“转一批”,就是吸引相关学科专家、符合条件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等转岗成为思政课专职教师;“聘一批”,就是吸引各领域名家大师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讲授市级思政课;“备一批”,就是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研究生“双百”奖学金,发挥对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自2018年起,北京高校累计增配思政课专职教师542人,增长约40%。
健全进阶式培养体系。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培养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实施思政课教师培优工程,针对新上岗教师,举办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针对中青年教,实施“扬帆资助计划”“择优资助计划”,分别支持79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5位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针对学科带头人,建立了13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累计评聘70位特级教授、91位特级教师,培育一批思政课教学领军人物,形成了“雁阵”效应。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评选北京市教书育人特级教授、特级教师,加大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级差,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
建立开放型支持平台。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建立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每2年举办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帮助教师打牢基本功。依托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创办“青椒论坛”,网络直播浏览量累计突破15万。创设“看北京、看变化、看成就”学习实践机制,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开阔教师教学视野。建立思政课教师旁听观摩市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政协会议机制,为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素材。
四、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
北京市牢固树立首善意识和首善标准,推动高校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支持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思政课建设。在全国率先为思政课专职教师发放岗位补贴,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注重分类指导。着力推进在京部属高校,尤其是部分拥有“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知名高校与市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结对帮扶机制,在教师培训、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科研提升等方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交流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艺术体育类院校在全市思政课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高职高专类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支持。选拔一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组建讲师团,支持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办好思政课。
完善评价机制。将高校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推进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述职专题汇报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党委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纳入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机制。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的伟大进程中,首都北京将进一步强化首善意识、使命担当,不断创造思政课改革的北京特色、北京经验,切实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