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理论教学)

“名师大家讲党史”第十五讲 | 侯惠勤教授: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之道

2021-10-09     来源: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 中心办公室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的通知》部署,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9月29日下午15时,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承办的“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第十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应邀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之道”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现场参加学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生党员通过中心直播平台参与线上学习,直播浏览量近10万人次。
侯惠勤教授强调,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学习中共党史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党史,实际上就是要抓住中国共产党怎样在指导思想上坚守和创新。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动摇。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原则: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立场不动摇;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方向不动摇;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不动摇。
侯惠勤教授指出,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既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又有因时因势而变的阶段性“思想形态”。他用“意识形态类型”这一概念对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概括和阐发,并划分为新型革命的意识形态、立国之本的意识形态、改革构建的意识形态、臻于定型的意识形态四种类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新型革命的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实现了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向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即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意识”的飞跃,形成了立国之本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中国从当时还处在冷战状态的世界格局中首先觉醒,积极主动地站到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新潮流的前列,在推进自主可控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改革构建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国家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坚持和完善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臻于定型的意识形态,日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最后,侯惠勤教授强调,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之路,使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坚定地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之路。我们要以思想上的自我净化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思想上的先进性、理论上的彻底性实现党对人民的领导,以理论的创新引领党领导的事业各方面的创新。由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交相辉映,更加光彩夺目。
讲座结束后,王易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她指出,侯惠勤教授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带领我们明晰了准确把握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原则,系统总结了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四种意识形态类型及其特征,深刻揭示了如何从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历程中汲取经验,在新时代更加充满信心,更加坚定地走好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之路。侯惠勤教授的授课,政治站位高,历史视野广,理论层次深,现实关照强,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对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用忠诚和实干去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自2020年7月起,“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已邀请多位名师大家,围绕“四史”推出系列网络公开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生党员可以通过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台参与线上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中录入的手机号码验证即可登录。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