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启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 专家学者聚议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2022-03-14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3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简称“研究工程”)启动仪式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学术报告会举行。“研究工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项目化管理,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阐释宣传普及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李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姜辉,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淼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及学校领导吴付来、郑水泉、朱信凯、齐鹏飞、胡百精出席仪式并为研究项目首席专家颁发聘书,启动仪式由刘元春主持。
翁铁慧指出,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在这个重要时点,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的“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高校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政治担当。
翁铁慧就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聚焦真懂真信,着力在研究阐释上出成果。要坚持在固本培元中守正,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深挖百年党史资源;要坚持在与时俱进中创新,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研究透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坚持在服务治国理政中述学立论,从大局与全局的维度,在关系外交内政、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出“良谋”献“金策”。二是聚焦入脑入心,着力在育人育才上见成效。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3周年为契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打造创新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人才高地。三是聚焦网言民语,着力在传播普及上扩影响。要注重通俗化阐释、创新多样化传播、聚焦分众化普及、推进对象化宣讲,更好武装广大师生、教育亿万人民;要高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开展国际传播提供学理支撑;要推动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让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要用中国话语解释国际经验和实践,更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四是聚焦活学活用,着力在引领未来上求突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努力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话语体系,在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中,推动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翁铁慧强调,启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是有组织科研的重大探索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有力尝试。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启动“研究工程”为契机,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力量,辐射引领国内高校相关研究,切实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铸魂育人和传播普及探索“人大模式”、形成“人大方案”、贡献“人大智慧”,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推出系列重磅理论和实践成果、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张东刚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的新表达,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在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启动“研究工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张东刚强调,实施“研究工程”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持续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的一件标志性大事,是把“两个确立”融入血脉、付诸行动的生动实践,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的战略举措,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保持“第一所”政治底色的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万千“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重要保证,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信自觉,是加快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独树一帜”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牵引。
张东刚指出,“研究工程”将整体布局“系列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文化传播、干部培训”五大子工程,统筹推进编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文献典藏”、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本科专业方向班”、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课程群”、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系列著作”等五大重点任务,加强总体性、贯通式、全景式分析,形成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整体合力。他强调,学校将把“研究工程”建设成一项重大政治工程、初心工程,带着深厚感情学在前、干在前,带着坚定信仰树标杆、作表率,发挥好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大文章,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养造就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提供人才保障。以高度的自信自觉推动学科知识建构、原始创新、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牵引学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锚定“独树一帜”总目标,把握“六个旗帜”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世界一流大学。
张东刚最后强调,学校将以启动实施“研究工程”为契机,努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楷模、育人模范、研究行家、传播信使、实践标兵,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80周年贺信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奋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的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和85周年校庆,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李毅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所在。中国人民大学从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一路走来,与中央党校血脉相连,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成果方面,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任务和责任。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研究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党校愿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研究好、阐释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应有贡献。
姜辉表示,“研究工程”的启动实施是服务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举措,是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当前,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步伐加快,理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跟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步伐,跟上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步伐,为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做出新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一如既往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交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不断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
张淼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以高远的战略眼光、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担当启动实施“研究工程”,标志着学校在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进入了全新阶段。这项重要工程也将成为专业权威的研究平台、广纳人才的研究平台、成果共享的研究平台。北京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足首都,服务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依靠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尽己所能为“研究工程”提供支持与保障。
在随后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分别作主旨发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及来自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并研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学校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对启动仪式进行了报道。
据介绍,“研究工程”以五大子工程、五大品牌为重点和特色,辅之若干重要举措齐头并进。同时,采取“1+5+N”的体系设立11项重大专项,由校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刘伟亲自挂帅,王利明、刘元春、朱信凯、胡百精、杨伟国、杨光斌、刘建军、刘复兴、仇焕广等知名专家学者领衔,两百多位校内外专家参与。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