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

2023-03-30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 本教材编写组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四本教材已于2023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此次教材修订精神和修订重点,本刊邀请四本教材的编写组撰写了教材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供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修订说明;教学建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修订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修订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以下简称《原理》)的修订工作。为帮助广大“原理”课教师更好掌握和运用新版教材,特对修订情况特别是修订内容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修订说明
新版《原理》教材充分融入和体现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相关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原理》教材,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同时,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广大师生意见建议,对内容和标题做相应调整,使理论阐述更加严谨和简洁明了。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1. 导论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以语录框的形式融入二十大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P16)的新表述,以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中“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表述的进一步展开。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一个自然段,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意义,对我们讲好“原理”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该深入理解并全面融入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部分,改变原来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两个小目的叙述方式,增加一个新的小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个阶段的基本划分。这样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和阶段性更加清晰,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和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小目,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二十大精神为依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中实现的理论飞跃,尤其是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部分,通过框文的形式融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论述的阐释,提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阐释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体现“原理”课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容时的特有层次和角度。
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部分,特别是在“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中,融入党的二十大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中指导作用的最新表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P16)这一表述在原有表述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联系和贯通起来学习和把握。
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和集中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六个必须坚持”。由于这一内容的特殊重要性,导论着重在两个地方体现了其整体性融入。一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叙述中,特别是在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的叙述中,强调了“六个必须坚持”内涵丰富、相互贯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二是在“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要求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着重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中,完善了关于物质概念阐释的叙述,使逻辑思路更加顺畅;增加一小目“物质世界的二重化”,主要论述由于人类的诞生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物质世界发生重大分化,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为更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科技进展,增加了新的资料框“如何认识元宇宙”“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以适当回应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的世界观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中进一步体现“两个结合”的要求,在关于矛盾分析方法的论述中重点体现“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要求。因为“问题”就是“矛盾”,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和矛盾分析的观点,就构成“问题导向”的理论基础。在“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中,阐述“斗争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体现党的二十大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要求。
第三节中取消一目“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将其中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并入下一目关于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的论述中,将关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集中阐述放入资料框作为辅文,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的内容重复和思路不顺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关于提升思维能力的论述,特别是充实和完善关于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系统观念进行了展开论述,对于完善教材关于系统思维能力的论述十分重要,因而将其要点纳入教材。
3.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在“认识的本质与过程”部分,以框文的形式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观相关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第二节在“真理论”部分以框文形式融入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P16)的论述。这一论述给我们以新的理论启示,有助于我们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来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论,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节第三目将“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调整为“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原有论述基础上,增加“守正创新”的内容,集中阐述“守正创新”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体现“守正创新”的认识论内涵和方法论价值。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将“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目改为“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并单列一个小目“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集中论述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人类解放等问题,以更加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作用。在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特征的阐述中,不再单列“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因为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已经包括这样的内容,而且在第一章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的论述中,以及在后面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的论述中,也都有相应思想。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反复强调“曲折性”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再反复出现并过于强调曲折性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是我们历史自信不足的表现。
在第一节中增加一目“文明及其多样性”,设立两个小目“文明及其演进”和“文明的多样性”,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对文明形态和文明新形态作出阐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为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加一个带有名词解释性质的框“文明形态的基本内涵”。
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增加一目“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作用和文化自信的论述,体现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除了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还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当今时代精神,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内容需要纳入教材并从原理层面加以阐释,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找到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增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目,也使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更加完整和全面。
第二节中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纳入“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从社会革命的高度去深刻把握改革的含义和作用。不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改革,都是变革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动力,可以联系起来加以论述。
5.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中“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标题调整为“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以强调劳动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第二节标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调整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二节第三目“资本主义所有制”内容移入第一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作为其中最后一个小目“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这样使逻辑思路更顺。第三节标题“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调整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以避免与目标题简单重复。
6.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部分,增加一目“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集中梳理和概括资本主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最新变化。主要有:科技创新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多样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同时指出,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一目调整为“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进入的新的动荡变革期的科学判断,并补充资本主义矛盾与冲突的最新材料。
7.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中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两目合并为一目“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并适当压缩历史细节叙述。依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二十大精神,改写“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一目,充实新时代十年来实现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成就,体现这些成就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体现“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第二节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中融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述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创新;融入二十大关于“两个结合”的丰富论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还体现了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第三节第一目标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调整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中,融入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而且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并凝结为教学实效性。掌握和运用好新版教材,归根到底是要把握思政课的本质,特别是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讲好思政课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我们修订教材的指导方针,也是吃透教材、搞好教学的指导方针。“原理”课思想性理论性强,是典型的大道理,突出体现着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原理”课教师要着眼于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道理,钻研并吃透新版教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新版教材把“原理”课讲好。
首先,要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的重点思路和内容。比如,导论重点融入二十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论述,凸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第一至三章主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第四章、第五章重点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发展的相关内容,如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等要求;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最新论述。第六章重点融入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等。第七章重点融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以及青年成长要求方面的新表述。
其次,要深化和拓展对新增内容的理解。教材中新增加的许多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的重要论述,有的是基于理论本身完善性而做的充实,有的是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吸收。因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容量,特别是考虑到这些内容系首次进入教材,对阐述的详略程度及表述有所考虑。有的论述详细些,比如第五章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的阐释;但更多的论述比较简略而不做详细展开,比如关于“物质世界的二重化”,关于“坚持守正创新”,关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关于“文明及其多样性”的论述等,若干小点上一些词句性的融入就更加简略。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对这些新增内容加强学习和研究,深化和拓展书上的内容。一方面要吃透教材中新增论述的内涵和精神,另一方面在理解和把握上也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有限叙述,而要相对扩大知识面,多看一些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讲好相关内容多做一些必要的储备。
再次,注意关注新增内容中的一些细节性变化。比如关于物质概念的说明,教材做了改写,虽然没有观点上的改变,但新的叙述可以使细微的逻辑联系更加清楚。再如关于“物质世界的二重化”的论述方式,较细致地处理了物质观论述中实践概念的出场方式问题,既让“实践”概念及时出场,又避免其与“物质”概念的相互纠结或两张皮现象。在物质世界发生分化第一个方面的阐释中,没有直接采用学界常用的“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思辨性表述,而改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这样更明了的表述。在关于实践在物质世界分化中的作用问题上,教材没有直接采用学界长期以来关于“实践是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的表述,而是更谨慎地表述为“实践是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关键”,以避免可能的误解。因为在本体论语境中使用“基础”或“实践基础”概念,有可能会使人误解为似乎是先有一个实践基础,然后从中分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显然是不对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谨慎和严谨的态度,教师们要有所注意。
最后,把握和运用好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调整和变动。新版教材为更好增强适教性和适学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方便教师教学,在表述方式、呈现方式和教学环节上做了一定调整和完善。教师在注重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也适当注意这些形式方面的变化。
比如增加节下导语。一般来说,教材在章标题下必须有导语或帽段,而在节标题下可以不写导语,而直接转入各个目本身的具体论述。但是,考虑到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需要,特别是鉴于《原理》教材本身的宏观性和概括性,在其转向具体叙述时更应该有所导入。因此,节下导语的补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顺畅地阅读教材,而且对教师实施教学也有积极意义。教学导入不仅体现在每一章的开始,而且也体现在每一节甚至每一目的开始。教师要增强问题导入的意识,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和确定导入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教材中的观点更自然地出场,教师能够更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理论境域。
再如,以加框的形式补充一定的辅助文。教材正文当然是主要的,但辅助文对于正文的教学也有重要辅助价值,利用好教材中的框文是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次修订,每章增加了一定的辅助性框文,包括语录、新材料、名词解释、观点阐释等。其中语录框需要特别注意,虽然它本身属于辅助文,但因其内容本身的特殊重要性而与教材正文有同等价值。特别是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言警句,十分精辟,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要理论意义,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把握。有些重要语录之所以出现在框文中,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为了更加醒目,更加突出其重要性。
教材中增加的材料框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文类型,虽然并不太多,但值得教师关注和运用。因教材性质原因,不可能插入太多资料框,但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以更好辅助教学。为此也要转变一个观念,即不要简单化地认为,教材特别是国家级教材只能讲高层次的理论,而不能出现具体的材料,只有辅导用书才会出现素材。其实,思政课教材本身也应该有材料支撑,只有增加一些实际的具体素材,才能更好地体现和阐明思政课的道理。
另外,此次教材修订也对各章思考题做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去掉部分简单知识问答式题目,补充现实性强的或案例式思考题。因为简单的知识要点在教材中都有现成表述,不易引起学生的再思考,而材料题或案例题则不同,它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以新的具体生动的素材,而且能够从中引出问题并诱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有助于他们学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导向,“原理”课教师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来进一步进行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执笔人:刘建军)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