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思想政治教育

佘双好 汤婉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与展望

2023-05-08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 佘双好 汤婉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教育部门强力推进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探索实践下,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理念、教学状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经历了一些深刻的变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能。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是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整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展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启动始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的实施。2013年6月,教育部社科司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自2013年起启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和培育100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开启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序幕。
2014年1月,教育部公布2013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共评选入选项目20项、培育项目30项。2015年3月,教育部公布2014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共评选入选项目20项、培育项目30项。经过两轮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评选,共有入选项目40项和培育项目60项列入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项目。这些项目既包含整体综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包含单一具体的教学方法;既包含课堂教学方法,也包含课外教学、教学实践方法;既包含实体课堂教学方法,也包含网络虚拟课堂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的成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的实施,调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思政课教学的活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深化
以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简称《计划》)为标志,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进入到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计划》对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任务,提出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等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前一阶段综合集成、择优支持、培育推广的基础上,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适应教学需要的优秀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P1438)习近平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指明了方法论原则和根本遵循。会议期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新要求,“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实施教学攻关行动,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公开观摩”等新举措,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构筑了新的政策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基础上,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方法拓展,向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向“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发展,呈现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模式的新趋向。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一是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加大对优秀教学方法的推广力度,注重用点上的经验带动面上的提升;三是要求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四是要求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五是要求网络教学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1](P1486)这些举措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途径和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的针对性、综合化、混合化趋势日益明显。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总结推进优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坚守课堂教学方法为根本的基础上,不断向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专业课程、日常教育、学生生活、实践教学、网络虚拟等领域延伸,呈现出多元多样、系统集成和综合协同发展的趋向。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以习近平主持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标志,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讲话中,习近平从“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下简称“八个相统一”)的规律性认识角度,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把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认识提升到教学规律层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创设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平台、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机制、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视野、采取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举措的同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P1534)的要求,以更开阔视域、更综合的领域以及更具体的举措,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指导。
2021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思想,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提供新理念。宣传教育系统迅速把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总牵引,提出实施“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建构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大思政课”建设提出总体和具体要求。《方案》不仅从“大思政课”视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系统构建,而且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把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置于更为开阔的“大思政课”平台,突出课堂教学方法的核心作用。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坚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向技术与方法结合的更深层次,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具体层次向教学规律的更高层面,从课堂教学方法的局限领域向社会大舞台的“大思政课”教学领域,从以教师的视角的小教学观向包含教师“教”与学生“悟”的大教学观的发展,营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在党中央和宣传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实施为牵引,加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经验总结凝练、试验提升和示范推广,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领域和发展空间、构筑了发展平台和优化了发展格局,加大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政策扶持、优化了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下一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
在“05方案”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倡导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思政课程教学革命,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形成了诸如说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提升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极大地突破了教学方法领域和层次,无论是在理念、格局、形态,还是在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具体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发展。
1. 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P3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新的理念。一是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确立方法论原则。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P378)指出教师上课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是提出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把思政课教学方法认识提升到教学规律高度。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充分肯定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讨,进而提出“八个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比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直接涉及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则,“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拓展了教学方法的领域范围,提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4](P23)的“教育之道”,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境界。三是提出“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开阔的课程建设平台。“大思政课”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拓展到社会大舞台、火热生活大实践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空间。四是提出思政课教学本质观和教学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指明方向。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进一步阐发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并从教师“教”和学生“悟”相结合的角度,为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是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因素和重要内容。
2. 构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生态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因而“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应该把它放在教学体系的整体中来理解。”“把教学方法看做是动态的、发展的。”[5](P3)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也是在一定的教学体系和社会环境生态下动态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尽管十分重视向课外活动、日常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领域拓展,也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领域、学校教育范围内,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空间存在着局限性。新时代以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网络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态环境:一是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同时兼顾现实和虚拟空间,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发展。二是从显性拓展到隐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既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又要关注课程教学过程这一隐性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三是从直接课程拓展到间接课程,新时代思政课把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领域,要求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拓展了间接教育的教育方法。四是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把空间拓展到社会大舞台,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极大拓展了思政课的空间范围,特别是教育部等十部委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方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发展开阔了新空间。五是从理论拓展到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火热生活纳入教学领域,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拓展。
3. 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样态
样态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和状态。“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面,即主要从教学活动的某一个层面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日益呈现出多层、多向、多样的发展态势。”[6]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这种多层、多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并且以更加开阔的领域和更加丰富的方式实现综合发展。一是从多层面发展来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不仅从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思想层次发展,而且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方法的理论层次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教学规律的高度,实现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二是从多向发展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从教师的视角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的视角的研究方法的转变,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且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还实现向其他课程、社会大舞台、网络等领域延伸,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走出学校与走进学校双向互进,现实与虚拟空间混合教学的多向发展;三是从多样发展来看,高校思政课不仅形成丰富的教学方法,而且创新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为例,据对教育部遴选的100项“择优推广项目”分析,入选项目中,以教学方法入选的46项,占46%;以教学模式入选的34项,占34%;以教学实践入选的17项,占17%,以教学体系入选3项,占3%,80%入选项目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中,综合教学方法为24项,占教学方法52%;单一教学方法22项,占48%。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项目的遴选、培育、推广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呈现样态多样化的趋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呈现样态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样态不仅包含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且呈现出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社会教育等广阔“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样态。
4. 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形式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择优遴选、培育和推广的同时,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宣传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努力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采取一些新的举措,教学方法实现新的突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指导,如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就对各高校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给予充分肯定,从教学规律角度进行引导。二是中央相关政策和文件的推动,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实施教学攻关行动,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公开观摩。”[1](P1422)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的通知》。指导高校组织开展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艺术课、公开课、微电影、夏令营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四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激活思政课堂教学革命,探索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新方法。据笔者对100项入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分析,其中入选的具体教学方法十分丰富,如研究型、问题中心式、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对话式、分类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叙事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微课、微电影、翻转教学、混合教学、虚拟仿真等近20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内涵,增加了教学方法的新形态。
5. 产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新成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培育总结提炼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中也积淀出丰厚的理论成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一是源自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的理论提升,教育部在推进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时,就明确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性提出要求,要“能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初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定教学方法的理论成果。”在对项目进行验收的要求中,也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概括,要求结题项目“富于理论性,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提升。”二是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理论成果集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每年组织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著、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论研究著作成果评选和资助出版工作。[1](P1374)《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并且提出“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1](P1389)三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研究课题支持力度,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专门设立思政课专项,据统计,2020—2022年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先后设立思政课专项477项和530项,共计1007项,极大地支持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五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教学方法研究积累,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据超星图书检索显示,2013—2022年十年期间,共出版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方面专著206部。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工具检索,2013—2022年十年间共发表思政课研究学术论文33 325篇。其中,关于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25 000篇,约占总比75%。在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中,教学方法相关研究10 532篇,占教学研究论文总和的42%。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理论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展望
以党的二十大提出新的中心任务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在新时代十年取得的成就和进展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引领性发展、均衡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学术化发展。
1.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引领性发展
先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新教学理念引领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和呈现样态。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实现创新发展,要进一步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为指导,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引领性发展。据笔者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学习贯彻研究来看,“一年来的研究中关于讲话所引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而对‘318重要讲话’本身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关于‘318重要讲话’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领域研究较充分,而关于‘318重要讲话’的总体研究相对比较缺乏。”[7]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学习,根据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及时跟进,不断深化对教学方法的认识。特别是2022年5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提出了包含教师“讲”和学生“悟”双向共进的大教学观,进一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提供指导。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的思政课本质观、教学观为引领,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引领性发展。
2.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均衡化发展
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以“择优推广计划”项目为牵引,总结、培育、推广大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要在进一步深入实施“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在选育丰富多样具有可推广性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加大推广的力度,使“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各种类型高校和各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均衡发展。从“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入选和培育项目的情况来看,以2013、2014年入选和培育项目为例,从入选和培育项目高校的情况来看,入选和培育项目中,985高校31项,占31%;211高校27项,占27%;一般高校36项,占36%;高职高专6项,占6%。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比达58%,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在总体高校中的比例,特别是高职高专仅占6%,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性。如果我们以入选项目为例,这种不均衡性则更加明显,入选项目985高校17项,占总比42.5%;211高校12项,占30%;一般高校9项,占22.5%;高职高专2项,占5%,重点高校占比达72.5%。从入选和培育项目的课程情况来看,以综合课程教学方法为项目入选和培育的项目为76项,占76%;以单门课程入选和培育的项目24项,占24%,以综合课程教学法入选的项目比例偏高。从单门课程入选和培育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项;“思想道德与法治”6项;“形势与政策”1项,研究生思政课2项;从各门课的入选和培育情况来看,在入选和培育数量相对偏少的总体情况下,各门课程之间也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要在新时代“择优推广计划”项目推进的基础上,在推广中培育、在培育中推广,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均衡发展。
3.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发展
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宣传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实施教学攻关行动,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公开观摩。”建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面对面集体大备课”,推进“三集三提”(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专项工作,开展“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这些举措充分发挥了高校思政课建设集体力量和整体优势,使思政课教学方法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提升。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政课教学从总体来说是一种个体化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最终落脚到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在总体综合、普遍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每位教师充分吸收借鉴和运用思政课教学方法建设的集体成果,创造性地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发展。未来的教师“需要远离陈旧的、广播式的教学法(例如讲授和灌输)而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模式融合的教学法过渡,这种模式下教师已经不是数据的传递者,而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经验的指导者。”[8](P8)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发展不仅使各种“择优推广计划”项目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推广,而且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最为积极主动的因素。
4.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学术化发展
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仅在一般项目中加大思政课方面研究选题的数量,而且设立专项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与评价的相关规定中,《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相关文件将思政课教学研究作为岗位基本职责,把教学研究成果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学研究特别是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状况依然十分薄弱。一是思政课教学研究依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二是在思政课教学研究的课题中,关于教学内容深化拓展研究相对充分,而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则明显不足;三是在考核评价中,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认定程度远远超过教学研究;四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思政课展开研究的教师比例偏少,等等。新征程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需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研究。要把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专门研究领域,作为科学研究的选题,作为学术性研究成果,作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要倡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通过教学方法实践创新涵育教学方法理论成果,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学术性发展。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汤婉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