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活动会议

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2024-02-27     来源: 宣教之窗     作者: 宣教之窗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2月21日下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商业学校承办的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宋凌云,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刘宝民,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刚,天津市教育两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河北省教育厅德育中心主任蔡杭州等出席论坛。论坛由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宝祥主持。京津冀地区200余名大中小学思政专家学者到场参会。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先后致辞。
陈刚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推进“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认识,探索有效路径,加强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特色,共同推动三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协同发展。
王达品表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十年。过去十年,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特别是思政课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此次论坛汇集三地大中小学、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和知名专家,为京津冀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固化交流机制,谋划一体化新篇章。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搭建京津冀学校思政工作交流新机制,发挥京津冀教育协同的集体智慧优势;二是强化资源共享,打造一体化新格局。强化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共创共建优质案例、教学素材、视频材料等,助力三地思政课教师队伍职业发展。三是促进人才交流,激发一体化新动能。统筹京津冀学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力量,探索搭建互学互鉴互访工作机制,搭建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成长平台。
会上,11位来自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政一线工作者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及特点,围绕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角度的一体化工作经验,依次作分享报告。
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刘宝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冯培,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新华,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孙琳琼同与会人员就嘉宾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对11位演讲嘉宾分享的工作经验、提供的工作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如何把握学段不同特点,回应学生成长关切;如何借力教育数字化平台,形成三地交流链条;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做好不同学段前后呼应、上下衔接、高低进阶的螺旋式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交流。
最后,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宋凌云做总结讲话。他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之一,名校云集、名师荟萃,科研力量和实践资源丰厚,在学校思政工作方面有许多好的探索与尝试,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果。举办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论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深入探讨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推广各校经验做法,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让学生站在思政课的中央,遵循教育规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深入领会其作为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及创新实现三全育人有力抓手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全面领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重点解决好“贯通、协同、联动”的核心问题,建立一体化推进、校内外联动、知信行统一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三是有效巩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回答一体化“是什么”,聚焦一体化“怎么干”,解决一体化“怎么评”,在思政课、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信息赋能等方面协同发力,提升育人实效。
此次论坛的召开,既是贯彻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精神的有力举措,又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学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信仰的应有之义,必将促进京津冀共同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教育的精彩篇章。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