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正在遭遇重大挫折,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种历史境况下中华民族何以保持历史定力?如何坚定历史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权,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人们认识历史、创造历史的正确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述,既精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张福公:重思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理论渊源与逻辑进程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中,马克思实现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理论渊源和逻辑进程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由列宁所开启的从哲学逻辑和政治立场角度进行质性判断的解读路径。这一路径最初在苏联教条主义的框架下被僵化地解读为“一次转变论”,随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
曹明臣: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社会之路”在中国行不通的深刻剖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找寻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各种社会力量前赴后继,各种方案轮番出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学习欧美国家,主张走“资本主义社会之路”,“建立一个纯粹民族资产阶级的旧式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尽管这些主张和方案具体提法和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原则,需要坚持大历史观与宏阔视域相结合,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大进程中进行考察。结合时代发展方向和历史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植根于“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蕴含了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文明意蕴。学界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阐释上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关涉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世界历史理论”、“自由人联合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等诸多内容。笔者认为,对人类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经济变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指导分不开。应当看到,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价值完全能够毛泽东他的政治、军事、哲学等思想相媲美。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陆续出版了以肖功达、倪大奇、国世平、郭建宁、顾龙生、陈益寿、乔宗寿、刘光杰、陈湘舸、赵文绪、王金磊等为代表学…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