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

2017-07-24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陈世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正如马克思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带来社会革命性进展的强调,技术进步也是精神发展创造的最强大杠杆,我们马克思主义学者理应对科技新进展保持敏感性。慕课、微课、微信助教APP等等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虽然还有不成熟之处、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各种争论,但如何面对之、善用之,而不是回避之、简单批判之,则不仅是一个正确的态度问题,更是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长远任务。
首先,新媒体新技术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可能。传统思政课教学集中于有限的课时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就很难再发挥作用了。新媒体新技术比如慕课等,把集中的课堂教学扩散到日常的零散时间之中,并且在常规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精品的时政解读等网络课程吸引学生终生参与。翻转课堂更可以把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扩展到更关注学生的解疑讨论,从而使思政课的内容与方法从天上落到人间,内化为学生真正的实践准则。
扩而言之,思政教育之全程、全方位还不仅限于高校,学生毕业之后、以及各类社会人群,重回校园受教育的成本较高,但皆可通过慕课等在线互动教育,共同分享中国故事之精彩,引导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能量解读,这也正实现了高校群体社会服务的职能。
其次,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核心关键词是“融合”。互联网+时代确实很多行业在发生重大变革,比如淘宝、支付宝、快递等都在快速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目前看来还没有特别巨大的突变,但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要求的。这里的融合当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完全放弃,课堂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段内将依旧是主渠道。传道授业解惑,永远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但教学也要结合当地当时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优质资源进行组合利用,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就目前与部分进行过网络学习的学生进行交流调研看,学生也并不是一边倒的认为只要是新媒体新技术就是好的,关键还是看是否有真正教学效果的提升。一边倒式的唯新媒体不行,传统教学与新媒体“两张皮”式的摆个样子也不行,如何既保持传统优势,又使新媒体新技术有效参与教学实践从而达到有机融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新实践课题。
最后,团队与共享是新媒体新技术必然的要求与趋势。思政课教学要从原来一个教师一个课堂的单兵作战思路中解放出来。现时代各种新媒体的思想产品,往往是一个团队长期打造的精品,无论是内容素材的充分调研、还是综合设计的产品形式及网络推广宣传,都是大规模团队运作的结果,而一旦推入社会后又往往是赢家通吃。现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接触到的各种思想,不泛这样的产品,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更是注重此类产品的开发。而思政课教师单独组织的教学有些还是比较“简陋的”,比如素材收集的陈旧、热点问题回应的深度不够、PPT设计多媒体利用等外在形式的不讲究等,这都导致难以对抗那些精心设计开发的意识形态渗透产品。思政课教师现在必须要有团队意识,要集体备课讨论热点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成果内化于教学。特别是慕课等新形式更要求团队化运作,不仅有出镜讲授者,也要有幕后的教学设计者、后期答疑维护者等分工,这样才能集众人之力出精品。其实,不仅一个高校的思政课课程组是一个团队,全国的思政课教师更要团结成一个有机的大团队。课程建设的产品还要尽力共享,在这个互联时代,产品越能共享于社会服务更多人,就越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责任感、使命感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带的挑战与机遇,进而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要求!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