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体化课程标准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处于统领地位,发挥着龙头作用。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宝贵经验,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现实问题的关键抓手。但是,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面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化不足、课程标准一体化统领不够、课程标准修订不同步等现实问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还需要建构核心素养体系,让一体化课程标准研制有“魂”;细化内容设置,让一体化课程标准构成有“肉”;把握修订节奏,让一体化课程标准运行有“效”。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体系
【作者简介】何理,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燕,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5.2.66~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话语建构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21BDJ029)。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党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1]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彰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如何走深走实、取得实效呢?近年来,学界从“什么是一体化”、“为什么要推进一体化”、“如何推进一体化”等方面对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行了理论研究,各地各学校也积极构建一体化共同体、成立一体化委员会,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逐步深化。但是,逻辑严密的理论推演和轰轰烈烈的实践探索仍然没有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易于推广的经验做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大多依然在各自学段“守渠”、“种田”,既不“瞻前”也不“顾后”。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把握并系统解决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一体化课程标准。因此,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必须从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着手。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的价值意蕴
一体化课程标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处于统领地位,发挥着龙头作用。所谓“统领地位”与“龙头作用”,就是指一体化课程标准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统帅”,引领其他要素的一体化发展,决定一体化建设成效。这一“统领地位”与“龙头作用”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实践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破解问题的关键抓手上。
1.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事权,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和修订,是国家规范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2]这就从文本的内容规定和教学过程的直接依据两方面阐述了课程标准的内涵。从内容规定来讲,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采用何种教学理念、要达到什么目标、具体呈现哪些教学内容、如何开展学业质量测评和如何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一体化课程标准从内容上规定了各学段思政课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指南。如果缺乏一体化课程标准,那么各学段思政课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衔接递进等,就会无“标”可依,无章可循。从运行环节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既是某一学段教学运行的直接依据,也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递进的直接依据。在教材编写环节,编写组成员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来编写各学段教材,实现思政课教材编写一体化。在教学环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展教学,避免“抢跑”、“变道”。在学业质量评价环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精准测评。在教学管理环节,教学管理部门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课程改革等进行规范管理。如果没有一体化课程标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运行就失去了直接依据,只会各行其是、无序运行。因此,从课程标准的内涵来讲,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2.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宝贵经验
课程标准一体化既是国际社会研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修订的宝贵经验。有学者对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中小学德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梳理后发现,这些国家在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过程中都“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3]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在研制和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时候强调课程标准一体化。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也经历了从“分散化”到“一体化”的发展过程。2011年,教育部组织三个专家组分别研制小学低年级(1-2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3-6年级)“品德与社会”和初中(7-9年级)“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形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2022年,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教育部将以上三个思政课课程标准整合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把之前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细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四个学段,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测评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该课程标准注重与幼儿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衔接递进。可以说,该课程标准在推动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纵向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教育部还针对不同类别学校研制出台《盲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等,推动思政课课程标准横向一体化落地落实。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必须从国际社会课程标准一体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推动思政课课程标准一体化。
3.研制一体化课程标准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现实问题的关键抓手
所谓“关键抓手”,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就是“纲”。抓住了“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现实难题就能“万目皆张”。那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什么呢?无疑就是一体化课程标准。因为一体化课程标准制约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推进,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实践的成效。但是,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没有把握住一体化课程标准这个关键抓手。在理论研究中,一体化课程标准是破解理论困境的关键抓手。研究“什么是一体化”是一体化理论研究的起点,但是学界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课标研制、教材内容、师资队伍等多要素、多环节,[4]也有学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一体化。[5]其实,依据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课程评价等都是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都由课程标准内在规定。只要解决一体化课程标准这一统领性要素,从理论上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成要素中的其他要素就都解决了。在实践探索中,一体化课程标准是破解实践困境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还是存在内容简单重复、断层脱节等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仍然缺乏内生动力,依然固守自己的“一段渠”,各学段思政课学业质量测评方式依旧五花八门,甚至某些学段任意设定学业质量测评标准,以致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成效仍不如意。从表面上看,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统筹不足、教师沟通不畅造成的,但从深层次来看,这是缺乏国家顶层设计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导致的。这一关键抓手的缺失,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各自学段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该如何衔接、如何评价,如何有效地承上启下;也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不知道管理思政课的职责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因此,要破解种种现实问题,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迫切需要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的问题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6]深挖问题、找出对策、推动发展。因此,对于一体化课程标准这一统领性问题,我们需要找准真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1.核心素养在部分学段明显缺失,体系化不足
思政课核心素养是对学完思政课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精准画像。这一画像分别呈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体现为核心素养的学段多样性,同时各学段画像在前一学段基础上有所跃升,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进阶性、系统性。因此,每一个学段都应该有该学段的思政课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共同构成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但是,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缺失,使应该起统领各学段核心素养作用的“总”没有被找到,没有“总”素养,分学段素养自然就缺乏总依据。另一方面,部分分学段核心素养也不完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都已经提出该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而高校思政课没有明确提炼出核心素养,以致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没有系统构建起来,使思政课缺少了“魂”,教师不知道“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其核心素养的表现究竟是什么”。[7]比如,法治教育部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注重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而高校思政课却没有提出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2.课程标准学段覆盖不足,一体化统领不够
研制各学段的课程标准固然重要,能够使课程标准完整覆盖全学段。但是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来说,课程标准研制的关键在于实现“一体化”,能够以“一”纵向统领全学段。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在学段全覆盖、“一体化”统领上还有差距。一是课程标准有“小、中”缺“大”,学段覆盖不完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都颁布了该学段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在大学阶段,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方面构建起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指标体系。但是该标准重在“办好”高校思政课,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涉及不多,以致高校各门思政课应该按照何种顺序开设,相同内容在各门课程中如何呈现,对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这个“建设标准”不可能代替课程标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挥棒功能。二是课程标准有“多”缺“一”,一体化统领不够。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大中小学和研究生各学段思政课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课程设置,规定课程讲授内容,强调中小学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实行“一标一本”,在各学段呈现出多“标”,高校思政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教学大纲”是高校思政课的依据,性质上不等于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中小学的“多标”和大学的“纲”并存,没有能够统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标。因此,缺“一”,就必然会出现多“标”一“纲”,“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
3.课程标准有“新”亦有“旧”,修订不同步
思政课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关键课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必然应该及时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必然要求及时修订思政课课程标准。但是,现有思政课课程标准有“新”亦有“旧”,修订不同步,主要体现为“三个不同步”。一是教材修订与课程示准修订不同步。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教材编写与修订要以教材建设规划、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材修订往往优先于课程标准修订,使课程标准丧失了“标准”的意义。比如,202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统编教材进行全面修订,而课程标准最新版却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二是不同学段课程标准修订不同步。从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历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经历了2003年版、2011年版以及2022年版三次修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经历了2004年版、2017年版以及2020年版三次修订,单从修订时间来看,这两个学段课程标准修订从来就没有同步进行过。三是课程标准修订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同步。现有最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2022年4月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修订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已经正式印发,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就无法及时反映到最新版课程标准中。
三、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实践进路
核心素养是一体化课程标准的“魂”,内容设置是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肉”,动态运行是一体化课程标准的“效”。只有坚持以“魂”为逻辑主线,统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进一步细化内容设置让课程标准有“肉”,适时修订确保课程标准有“效”,方能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统领其他构成要素。
1.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研制有“魂”
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课程标准研制的“魂”,在教育目标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8]因此,研制各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是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只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依据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那么,核心素养体系如何构建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思政课学段核心素养”的思路由上至下建构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使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政课核心素养体系的纵向建构中得到逐级细化、落地落实。
要凝练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使其成为连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政课学段核心素养的桥梁纽带,让二者不再越级对接。《方案》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系统部署,强调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并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方面提出了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但是,这里的目标要求不等于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也不可能统领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因为目标之一的“法治意识”仅仅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思政课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的凝练还需要学界继续努力,凝练出能够统领各学段、能管总的思政课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既要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下功夫,给学生讲清楚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发展方向、为人处事道理是什么,也要在指导学生改造世界上下功夫,让学生懂得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素养上,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治素养方面进行凝练,在培养学生改造世界的素养上,可以从政治实践能力方面凝练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
要补齐各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5个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个核心素养,这两个学段核心素养体现了一体化进阶的要求。大学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凝练要依据思政课总体核心素养,并结合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学段的特征,在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学段基础上逐级进阶,在“增强使命担当”的总体目标指引下,分别凝练出大学四个学段思政课的核心素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核心素养体系的一体化建构。
2.细化内容设置,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构成有“肉”
既然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直接依据,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构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肉”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从课程标准研制队伍来看,应以《方案》为依据,以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为导向,由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牵头,会同教育学专家、大中小学一线思政课教师共同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
从课程标准研制过程来看,搭建课程标准的骨架是第一步。在搭建骨架环节,要按照目标导向原则,首先明确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在这一目标导向下,遵循思政课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思路来搭建一体化课程标准的骨架,即目标系统+“知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学业质量标准”,[9]架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四梁八柱。
“1个目标+3个标准”的课程标准骨架确定后,按照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要求逐项丰满“血肉”就至关重要了。在目标系统部分,需要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总目标,再沿用义务教育学段划分标准,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专科(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九个学段,并基于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特征,分解细化课程的学段目标。在知识内容标准部分,一方面,要一体化设置课程方案,立足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建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纵向学段层层递进、横向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设置方案。另一方面,要一体化设定教学内容,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和不断增长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依据成长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我与自我,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和面临的问题来设置主要版块,按照“启蒙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常识性学习—理论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逐级跃升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标准部分,重点要规定好各学段各门课程开课学期、开课学时、开课顺序等,避免出现课程随意开设、知识倒挂无序的现象。要规范各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推进,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感受伟大变革。在学业质量标准部分,要以一体化核心素养体系为导向创建一体化学业质量标准,以一体化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评”一致性改革,重点要按照九个学段的特征制定一体化学业质量标准,推进思政课学业质量测评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度转型。
3.把握修订节奏,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运行有“效”
思政课是理论课,也是实践课。只有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及时融入思政课,才是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频繁更替,要在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确保一体化课程标准权威、有效,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10]
在“三个同步”中推动课程标准适时“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要坚持适时性修订,从“三个不同步”走向“三个同步”。一是要坚持思政课教材修订与课程标准修订同步,按照先修订课程标准再修订教材、不修订课程标准就不修订教材的要求,确保思政课教材和课程标准同步修订。二是要坚持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同步修订,确保各学段课程标准及时反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发展变化,并在各学段课程标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三是要坚持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课程标准是官方指导性文本,要把握好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关系,课程标准修订不宜过于频繁,建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研制与修订周期,最好能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周期配合,以便中央精神能够及时贯彻”。[11]
在临时性教学建议中确保课程标准不随时“变化”。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多方参与、通力合作方能研制出台。因此,在一体化课程标准出台前,建议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热点、难点问题编写教学衔接建议,填补一体化课程标准出台前的空窗期。同时,要强化一体化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后的培训工作,将教材编写人员、教材审定专家、一线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都作为重点培训对象,让他们既能清楚地了解一体化课程标准是什么,工作中如何用好一体化课程标准,实现从“跟着感觉走”到“紧贴课标行”,让一体化课程标准真正发挥统领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3]石芳,王世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6).
[4]冯秀军,邹玉.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4(7).
[5]冯建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要求与推进措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3(2).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8]刘新阳.教育目标系统变革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
[9]余文森,龙安邦.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2(6).
[10]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
[11]周耀慈,王世光.思政课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