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在改革微观课堂教学设计进程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2018-01-15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孙帅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期,思政课如何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如何把思政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青年学生自觉主动的行动,值得深思。
作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进程中,责任重大。自2005年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在深入贯彻中央第16号文件精神的进程中,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围绕“改革围观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促进了课程建设的日益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 创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2017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教三楼一教室内,一场主题为“爱国”的系列表演拉开帷幕,这是学校电气专业大一新生一节普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节课,授课教师张艳教授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讲,开展的名为“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主义专题教学。课堂上,同学们组成的“爱国小分队”表演异彩纷呈:有从“瓷器、文学、建筑、科技”四个方面回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科普讲解、“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题演讲,更有“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表演及再现五四爱国运动的小品表演。整节课,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回顾中、在历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感悟中、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天下勇于奉献的追忆中,同学们对爱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中所肩负的时代重任,有了全新的认识。电气1709班学生陈春明说,“这堂思政课很特别,加深了我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以后,我会认真磨炼真本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时代重任。”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革新教学内容,第一时间向青年学生传递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大学生将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教研室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在一次次集体备课中,共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全新内容、全新模式。
十二年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与党的最新理论相融合,根据时代特征创新教学内容,在教书育人、传经授道中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教研室全体教师坚守的根本遵循。尤其是近几年来,教研室在教学中,坚持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完善、改进教学内容,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传递到青年学生中,在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在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建设“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坚持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在了解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亦是关键。每逢新学期伊始,教研室都会组织课堂调查,让学生把最想知道的事情提出来,以了解学生的困惑、感兴趣的问题、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及时分析总结,并以问题教学法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期末结课前,教研室又会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在自查中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课前调查与课后自查,使教学在与时代同步的同时,也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充分体现基础性、时代性、紧密性的教学内容。大学生活是人生新的起点,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角色转换问题及相关人生新课题。为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研室针对大学生思想、年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从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人文学院大三学生李洁至今还记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在谈到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这一问题时,张艳老师帮大家总结的“一个制定”、“两个寻找”、“三个一点儿”、“四要四不要”。所谓“一个制定”是指要制定一个人生目标;“两个寻找”是指要寻找到适合大学学习的方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心理定位;“三个一点儿”指的是在爱情方面要真诚一点儿、浪漫一点儿、慎重一点儿;“四要四不要”指的就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善良不要冷酷、要诚实不要虚伪、要换位思考不要自我为中心、要学会轻松处事不要紧张沉重。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形成代入感,围绕具体事例思考问题。教学中,在讲授相关理论问题的同时,教研室老师选用了大量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社会、道德、法律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讨论、辩论,最终帮助他们理解理论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教研室老师不仅选用了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同时选用了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当村官的事例。此外,还邀请学校人文学院北回归线发起人王方圆进入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其从事公益活动的心路历程。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严肃的理论教育与生动活泼、充满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营造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提升道德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式教学  通过学生自身感悟实现教育目的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把客观发展规律与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心需要和稳定的行为表现。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包括思政理论的传授在内的外部教育是必须的,但真正使教育产生实效性的环节,是大学生接受理论传授后的自我教育。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启发学生自身思考而得到结论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教师主导作用的隐蔽,两者的统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独有的教学特点。
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知识体系建构尚未完成,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价值观念,心智、情感、心理均尚未成熟。如果在教学中仍是照本宣科,就有可能处处被动,难求实效高效。教学改革中,教研室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采用感悟式、陶冶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有效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研室在“理想信念”专题课堂教学中专门加入了一堂专题演讲课——“我的理想我的梦”。引导学生在畅谈梦想的同时,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远大于课堂的说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法”,以教材内容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法在我身边》、《法治走进校园》法律情感剧:在《赌博启示录》里,同一寝室的同学之间因为赌博拳脚相加、大打出手;《传销风波》里,传销人员在校园内发展下线、以资金回报吸引学生入套,传销的本质和危害暴露无疑;《如此集资》里,大学生为支付透支的信用卡,通过微信设立虚假捐助平台非法集资,在同学的劝说下悬崖勒马、投案自首;《那些年,我们一起受的骗》里,则展示、再现了大学生在勤工助学、社会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揭示了大学生劳工市场中存在的各类陷阱。参与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学生上课时“抬头率”明显提升,思政课堂不再是以往的“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浑然不觉”。观看视频时,精心设计的剧本、熟悉的校园场景、自己曾经听说或者切身经历过的情节、以及表演者不那么专业略显生涩的表演,都会引起学生的阵阵大笑。欢笑之余,这些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违法现象以及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更会引发学生对什么是法、如何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如何以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精神开启人生新的征程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中,每一位学生,其探寻真理、渴求知识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帮助别人、突破自己的内在潜力也会被激发出来。在亲身参与调查实践中,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学生们探寻储备着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着实际问题,感悟着法律的尊严与力量。自动1603班学生叶禹江说:“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法律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理解了国家法律,认识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内涵,从而鞭策我们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各类参与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突破了以往思政课单纯依靠理论教学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在进行’明德’教育的同时,不训政、不媚俗,把严肃的道德理论教育与生动活泼、充满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既不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硬性地灌输理论,也不迎合少数学生的庸俗口味而降低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同时,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或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例,去感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与原则。”教研室主任张艳说。
课堂内外相结合 线下线上相统一  在答疑解惑中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其他政治理论课相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和大学生成长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课,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研室老师将“解惑”作为教学的工作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心灵陶冶和道德熏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启发他们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大学生创业一直备受社会、学生、家长关注。新时期,党中央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也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教研室在课堂中通过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创新创业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此外,教研室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比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视自己,锻炼自己。自2011年截至目前,课程组教师配合团队成员马卫华教授指导学生在北京市和全国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34项,其中包括2011年获得的全国挑战杯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特等奖及其2014年获得的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赛金奖。
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避免其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教研室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在校大学生恋爱的苦与甜”为题目,组织课堂辩论赛,使学生在踊跃参与中达到了预期教育目的。在辩论赛中,绝大多数学生端正了恋爱动机,学会了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如何正确处理恋爱挫折,更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大学生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学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学业起到催化作用。” 自动1504班学生蓝星宇说。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是关键。除课堂理论讲授外,课外,教研室老师“你有需求我在线,你没需求我隐身”,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其个人成长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心,或通过讲座、座谈以及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以真理引导学生,以真心润泽学生。
H同学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过于严厉的管理,自幼非常胆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小挫折都会给他带来极其强烈的挫败感。大二时他出现了强迫症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张艳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缓解压力,树立自信心。渐渐地,H同学彻底走出了自卑胆怯的阴影,长期成绩不理想的他,有一个学期竟全部通过考试并且有两门获得“优秀”。他动情地对张艳说:“老师,你要是我妈该多好呀!”
L同学是一个大二的女孩,起初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她找到张艳时,与男朋友分手的她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通过耐心细致的谈话,张艳从分析L同学的成长经历入手,发现由“失恋”引发的情绪失常,其实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而导致自我否定造成的心理问题。在辅导员和家长的配合下,经过近半年的心理辅导,最终使她走出了心理阴影,找回了自己,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在离校的火车上,L同学给张艳发来短信:“谢谢您这几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会记住您的嘱咐,努力让自己充满自信,感受快乐。”就在2016年12月9日,L同学给张艳发来了自己刚刚出生14天的宝宝的照片,“让姥姥看看。”
互联网时代,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教研室老师及时研究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互动机制,将线下学习与线上讨论相结合,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针对互联网时代学生所出现新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除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微视频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外,在课外辅导中,教研室老师还积极采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进行师生互动,帮助大学生辨明方向、廓清迷雾,找到真知、解开心结,以明快积极的心态自信前行。
激励性、启发性和参与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根据时代特征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始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改革中的重点。改革微观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实效性,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着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其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积极创新,敢于表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2007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学校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经过十二年的积淀,教研室在形成完整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和取得众多科研成果的同时,为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
在学生眼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再是“宣教课”、“洗脑课”、“无用课”,而变成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这个时代,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课”。 核电1602班学生于沁说,“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如何正确对待人生,如何走出心理困境,以及如何看待爱情等等,这些对我们成长很重要的问题在上思修课之前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得到了答案,或者说不是答案,而是一种新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在学校2017年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八个重点研讨专题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十二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对学校其他思政理论课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借鉴作用,对学校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进程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