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之前,他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关系人类文明存亡绝续。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虽然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增强了驾驭自然的能力,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所说:“地理好比是历史所在的子宫,哺育着历史,规范着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安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历史,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古代美洲光辉灿烂的玛雅文明,由于过度的刀耕火种,地表植被遭到极大破坏,使得气候更加干旱,湖泊淤积、杂草丛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很多学者认为,玛雅文明的崩溃,起源于环境恶化导致的资源枯竭。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曾经孕育了伟大的《荷马史诗》,它虽是因多利亚人南侵而消亡,但其衰落和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变化导致大面积饥荒、人口灭绝和人口迁移。此外,曾经辉煌一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的霍霍坎文明、墨西哥土拉文明也无不如此,环境恶化导致资源枯竭,经济陷入衰退,进而导致社会政治解体,灿烂文明最终被漫漫黄沙所吞噬,徒然引起后人无尽的遐思和叹惋。在我国历史上,甘肃河西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公元前2世纪西汉中叶,匈奴在被汉军击败后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无奈地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公元5世纪北魏初年,河西地区“水草丰饶”,以至于魏军在夺取凉州后,“获河西畜产二十馀万”。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8世纪盛唐时期,甘凉一带还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西北地区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保护生态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代际公平,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到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人类文明的长远未来。
生态环境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未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得不偿失,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持续大规模的破坏生态,往往造成森林锐减、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生态危机,有的甚至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破坏。埃塞俄比亚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破坏森林,森林面积由过去占国土面积的40%下降到1%,降雨量随之大幅度下降,出现了长期持续的干旱饥荒,仅上世纪80年代的大饥荒就导致100多万人死亡。前苏联境内的咸海在1960年曾是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000平方公里。然而,当地居民为了种植棉花,长期无度引水灌溉,湖面急剧缩小,到2010年仅有8739平方公里,50年间萎缩了近九成,专家分析咸海很有可能将在2020年完全消失。随着咸海日趋干涸,局部地区降雨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植被退化,多种鱼类灭绝,棉田重新变成沙漠,联合国将其称为“20世纪最大的环境灾难”。我们在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民族的子孙后代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较为脆弱的国家,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势必导致能源资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将发展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才能真正维护发展的基础,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生态安全,人们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甚至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014年,74个重点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全国地表水近10%为劣Ⅴ类,I—II类水质比例较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一些地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用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关系民生大计,生态质量凸显幸福指数,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头描述了一个原本环境极其优美的美国中部小镇,“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鶇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然而,由于大量施用农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最后“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她指出:“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这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