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战疫情”题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时间: 作者: 王露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山东省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抗击疫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明生动的现实素材、铿锵恢弘的生命叙事、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迹,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融入教师讲授,设计科学适当、合理规范的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抗击疫情的精神和价值,必须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发挥育人功能。一是要遴选适当的内容进行加工运用。这既需要对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去伪存真”,过滤不真实、不适合的内容,还需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宣讲而宣讲,模糊一节课的主题和重点。二是教师应意识到在抗击疫情中和学生有共同的体验和共情的基础。采用先进人物事迹感召学生,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讲身边人,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厘清有关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防疫抗疫的典型事例同已有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在授课时选择适切的“题眼”切入合适的素材,形成教学案例。特别是把握好其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关系,紧扣课程目标,科学设计衔接,实现教学目标。
融入理论教学,结合现实感悟真理的强大力量
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鲜明的课程。建构针对疫情抗击这一素材的理论教学逻辑,需要用学理的话语解读现实的问题。一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科学视角解读抗击疫情的现实,既认识到这一既成事实的暂时性,也能从矛盾的发展规律预判到疫情终将被战胜的必然结果;既能看到疫情对现存事物的破坏力,也能看到其中孕育的变化改革的内在力量。二是培养学生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开展理论学习。疫情防控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若干议题,涉及公共危机应对、应急管理、决策机制、舆情演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法治完善等诸多方面。思政课引导大学生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诸多议题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深刻内涵,培育为国担责、为民解忧的本领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和创新精神。
融入实践教学, 实现以行促学、知行合一的目标
思政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实践的体验可以将知识“内化”,以行促学。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设计为实践教学环节,可借助三种途径。一是结合理论讲授开展实践活动。融合在抗击疫情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汇报或小组讨论等,分享学习心得。二是在条件准许后,可适当组织实施翻转课堂。以“基础”课为例,围绕“人生的青春之问”、“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教学专题,可分别设置“用中国精神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青年人在抗击疫情中的使命与担当”、“全面依法治国与疫情抗击”等主题活动,可综合采用读书报告、辩论赛、小品剧、微电影等方式。三是融合抗击疫情的本地实践和校本经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实现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融入教研活动,发挥思政课教师“以研促教”的能动性
全力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对课程内容做相对纵深的挖掘。一是从教研组织来看,基于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共识。当前,教育部对于运用好疫情防控的题材讲好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并组织多名专家进行线上教学指导及答疑,集体研讨交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的共性问题。同时,各地各高校因地制宜组织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开展各具特色教研活动。二是从教研目标来看,更强调提升教师深度把握理论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动向和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其背后的规律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以研促教的能动性,为学生讲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三是从教研交互媒介来看,更强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上”不仅是教学媒介,也是教研媒介。“网络”不仅是教学平台,也是教研平台。创新网络教研方式,通过线上直播、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实施教学观摩、集体备课、主题研讨、资源研用和成果展示等,配合疫情防控创新教研形式。
融入线上教学,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
针对“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思政课传统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自我素质,达成“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这一标尺的机遇。网课可以改变教学形式,但是不能改变教学内容。首先,思政课教学应树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的理念,化疫情突发的挑战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在实践探索中找差距、补不足,积累经验。例如,大型在线教育平台如何满足短期内用户宽流量大口径的教学需求;“网络直播”为有效教学和教师角色建构提供了哪些启示等,这都是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机。二是教师应借此机会提升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素养。在开展线上教学前,充分挖掘现有慕课资源,制作相应音视频,电子教案等,熟悉相应教学平台,保障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要实现在线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线上教学不能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应以全局观统筹教学安排,包括指导与答疑、交流与对话、辅导与作业、课堂纪律、考试考评、学习评价、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团队的整体协调与配合等。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跨地域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充分体会这场抗击疫情实践的伟大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 “战疫情”这一历史和现实题材,使其向教学素材有效转化,要做到实时更新、动态地将抗击疫情的现实素材契入教学素材,创造条件地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思政课教师即要把握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宏观视角,也要把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和故事以生动且规范的教学话语予以表达;既能让学生站在疫情防控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发展稳定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能从敬畏生命、尊重规则、敬业奉献和社会责任等角度认识自我。历史是宏大的、叙事的,但贯穿其中的个人是鲜明的、生动的。用好、讲好“战疫情”题材,必能让学生升华对民族和国家的大爱,培育攻坚克难、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体会中华民族虽经百难而不倒、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规律。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18RA163)阶段性成果]